王霖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会考虑的。”
通话挂断,霍贾问道:“你觉得他会答应吗?”
付明熙叹了一声,看着霍贾道:“师兄他性子软,但主意却坚定,不知道能不能说服他。要是不能的话,就先去联系其他人吧。”
先提一个小要求,再提一个大要求,登门槛效应——这是霍贾在知道王霖的情况后建议付明熙做的。
他毕竟是个商人,各种话术头头是道,很是唬人。不过付明熙倒不觉得霍贾是那种油嘴滑舌的人,这些更像是他从别的地方学来的,就像解方程一样,哪里合适就套上解。
平日里霍贾就像个憨憨大狗,付明熙总是忍不住将他幻视为忠诚獒犬。
“先等等你师兄的回复。”霍贾道,“我们接下来要找个草莓种植专家。”
他们要找的草莓种植专家,需要了解草莓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数值,因此,联系农业大学的教授学生或农科院的研究员是最合适的。
霍贾从浩荡的网络中找到了l省草莓智慧种植的新闻,并从新闻里找到了真正指导过智慧草莓种植的l省农科院专家。
从l省农科院官网留言后,霍贾得到了专家的邮箱,发了邮件,回复是:省农科院具有指导能力,也期待建设机会,因此不必舍近求远,与他在省的师弟陈卫国联系即可。
既然他这样说,霍贾也就转而联系上了陈卫国。
一听到要在省搭建草莓智慧农业项目,陈卫国立刻就同意了,马不停蹄地就赶来了,着急着了解详细情况。
陈卫国是个快四十岁的研究员,脸脖子手臂,都被晒成了深色。他身材瘦削,两鬓微白,穿着浅蓝polo衫,黑色宽松运动裤和运动鞋,单单站在那儿,就特让人信服。
“你们要做的,不是那种简单的大棚吧?我是说你们要做的是数字化产业化,和物联网自动化有关的智慧大棚,而不是简单的监测湿度人工调整温度的那种传统人工大棚吧?”陈卫国问。
他在省农科院一直负责指导大棚草莓的种植栽培,前几年智慧农业的概念提出后,就跃跃欲试,可惜省农科院项目拨款不在这儿,民间也没有这种想法,都是大棚,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对。”霍贾肯定道:“就像您的师兄费荣军在l省开展的那种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人工智能物联网操纵。我们计划打造省的草莓品牌,后续会向政府申请专项农业资金,您不用担心,我们是认真的。”
被看出了心思,陈卫国也不尴尬,呵呵一笑:“那就好,我再多看看,你们有计划书没?”
“有的。”霍贾打开笔记本,“我们正在联系高校里对智慧农业有研究的教授学生,需要您的帮助来共同构建农场,选择设备——因为我们对于技术这部分不是特别擅长,所以目前这一部分较为简略,但是关于农场资金投入,未来发展方向,品牌建设,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划。这是我们的计划书,有什么疑问我可以为您进一步说明。”
作者有话要说:
第17章凉面
第十七章
陈卫国看了计划书,资金充足,定位准确,规划合理——看上去确实是认真创业。最终,他接受了邀请,担任了农场的外聘专家。
付明熙再次联系王霖,把两人的计划简略带过,重点是有农科院专家加入,已申请基金。
这是陈卫国主动提出的。
回到农科院后不久,他就基于农场实际情况,编写了种植指南,包括了培育过程中应该监测的因子,并在省气候的基础上,对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素进行着重说明。
此外,他还与霍贾付明熙一同商讨农场具体情况,找了省农业大学熟悉教授门下的几个研究生博士生负责这个项目,向农科院写了基金申请。由于智慧农业草莓应用的在省还是第一回,而智慧农业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所以申请顺利,不日就会批复通过。
“我再考虑考虑……”
插t界面那头,王霖声音犹豫。
“下午给你答复行吗?”
“好,谢谢你了师兄。”
电话挂断,付明熙叹了一口气:“要是他还是拒绝,我们只好找别人了。”
“相信你的判断。”霍贾道,“他只是摇摆不定。”
付明熙和王霖相识多年。
在本科时,付明熙就进了实验室打杂,那时候就是读研一的王霖带的他。后来付明熙保研,还是在导师门下,王霖就成了他的师兄,还是他带他。
王霖这人,虽然称不上是天才,但也不差,勤勤恳恳,然而他的性格实在害了他,犹犹豫豫,从来都没有自己肯定的意见。
他读研是他妈要求的,勤勤恳恳学习,顺利保研,读研时也认认真真,做项目,发文章,毕业是不愁。
后来研究生毕业,他想直接就业,然而他妈却又觉得读个博士出来名头好听点。他反驳也反驳不过,日思夜想,长吁短叹,踌躇了好久,最终在导师和家庭的建议下屈服了。
之前付明熙介绍王霖时是这样说的:“师兄能力挺好,就是心善又耳根软。隔壁组他室友老是让他帮忙做事,把他当免费劳动力的那种,结果他也没和那人红过脸。问他怎么不拒绝,他就说室友实验忙,每天很晚回来,帮他分担点。”
“其他方面呢?品德之类的。”霍贾问,“比如会不会签了合同又反悔,故意留漏洞张口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