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古代生态保护法
古代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利用草原饲草资源从事畜牧业,又以狩猎业补充食物的不足。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早在习惯法时代,他们就非常重视早员的生态保护。奇格阿拉腾盛明光在2001年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古代蒙古生态保护法规》的文章,探讨古代蒙古族的生态保护法规。第一条,保护草原、草场,严禁在草发芽时锄地,严禁草原荒火,严禁灰烬上溺尿;第二条,保护水资源;第三条,保护血液食物资源;第四条,保护野生动物;第五条,保护树木。这些法规最初是以习惯法的形式存在,后来蒙古族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统治者,继承、增补和发展了古代蒙古族的习惯法,把草原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蒙古民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地生存。
清朝对蒙古王公奖惩制度
议叙议处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各级官吏实施的奖惩制度或考核办法。内蒙古大学的杨选娣副教授在2001年第4期《内蒙古师大学报》上发表题为《论清朝对蒙古王公的议叙议处制度》,研究清朝对蒙古王公的议叙议处制度。在《理藩院则例》中,对蒙古王公也规定了明确的职责权限、严格细密的奖惩条款,优者议叙,劣者处分,旨在加强对蒙古王公的控制管理,以求得北部边疆的安定与统一。但在实施过程中,议处往往可用曾获得的奖励抵消,以维护其封建特权;议叙则可用捐输银两驼马获取,变成搜刮钱财的行为。这必然导致蒙古王公的贪婪、封建朝廷的腐败。议叙是对&ldo;著有劳绩&rdo;的蒙古王公、贵族、官吏常用的奖励办法,根据其功劳大小,分三种奖励方式(1)赏畜或记录。赏畜分一数、三数、五数、七数、九数不等。记录分一次、二次、三次;(2)加级。分加一级,加二级、加三级、加四级;(3)提升,即由低一级升向高一级。议处是对有错误行为的蒙古王公、官员常用的惩罚办法,也分三种,(1)罚畜或罚俸。罚畜从天聪年间已经开始实行,到康熙年间,因现职的蒙古王公已由朝廷供给俸银,于是有了罚俸的处罚,对任现职的蒙古王公实行罚俸处罚,而对闲散王公、协理台吉等实行罚畜的处罚。罚畜以数为差,一、三、五、七、一九、二九至九九不等。罚俸以年月为差,分三月、六月、九月、一年、二年至八年不等;(2)降级,以级为差,有降级留任与降级调用之别;(3)革职,处分至革职为止。
蒙古的无神论
蒙古的早期历史是有神论的,蒙古的无神论是在同有神论的斗争中形成、发展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乌兰察夫先生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蒙古族无神论史探析》,阐述了研究蒙古族无神论的意义,同时概括了蒙古族无神论思想的基本特点。蒙古族古代无神论思想的萌芽是在对腾格里(天)信仰的动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世界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的激烈动荡,阶级矛盾的日益加剧,人们对天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以天为核心的有神论经历了一次危机,从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终于从有神论体系的重重包裹之下产生出来;再有,蒙古人长期的生产实践,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的知识,有神论的解释渐渐失去了效应。在鸦片战争之后,无神论思想的特征是公开批判喇嘛教的神学,反对喇嘛教的封建迷信做法,同时在吸收其他民族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更加坚定了无神论的思想。
萨满教的数字符号
被符号化的神秘数字在萨满教观念中起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副语言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色音博士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萨满教神秘数字的符号人类学解读》,解释在萨满教观念中,神秘数字这一非自然语言符号却起着自然语言所不能代替的神圣功能,它在特定的场合能够表达一些特定的思想。人类的有些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往往借助其他的副语言习俗或特殊符号来表达,符号人类学上称这种符号为会意符号或意会符号。萨满教中的数字三、九、七、十等就是这样的符号。在萨满教的世界里,有很多与三有关的现象。究其原因,萨满教对三的神秘化是在人类数字文化发展史上基数不超过三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人类历史上有过以三为极数的时代。萨满教之所以喜欢用三来作为仪式活动和祭祀、祈祷行为的基本单位,可能看中了三的极数性和&ldo;无限大&rdo;的属性,萨满们所以把各种仪式仪规凑成三,是企图以此来表达多或多次之意。在数字概念进一步发展后,三的倍数九也神秘化了,就的神秘化与三的神秘化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对处于及至数字的神秘化,九在部分取代三的位置的同时,由于长期的对三的神秘化的势力,三的神秘化程度虽有削弱,但没有完全消失,因此,三和九的神秘化同时在萨满教中存在。七在萨满教中的神秘化现象是与北斗七星有关。十这一数字在北方民族萨满教习俗中失去了数字的意义,完全是作为一种巫术符号来使用的。萨满教中的十作为避邪的功用,比西方的十字的发源要早很多年。
蒙古的水军
蒙古(元)水军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发挥作用最强的水军之一,在中国水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安京先生在2001年第1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蒙古国早期的水军与水战》,将蒙古的水军形成发展分为初创、鼎盛和衰落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大致起自成吉思汗晚期,至蒙哥汗时为止,这期间南方的金、南宋为主要敌人,尤其是在对南宋的作战中,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鼎盛期大致在忽必烈时期,此间,蒙古水军承担了江、河、湖、近海的防卫任务,参与了大规模的海外作战及大规模的海上粮食运输。忽必烈统治结束后,元水军逐步进入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