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游说袁世凯的同一天,康有为乞助于李提摩太,李再提出他的联邦主张,中、日、美、英合而为一。接着杨深秀奏请趁伊藤在京,早定大计,团结英、美、日,实行合邦。御史宋伯鲁奏请派李鸿章、康有为与李提摩太、伊藤商酌办法。
新党的武装政变,尚需时日,合邦计划尚待商议之时,旧党已断然行动。九月十八日御史杨崇伊请太后训政。十九日慈禧自颐和园还宫,荣禄节制的董福祥军入京,聂士成军向天津集中。二十日上午,光绪第三次召见袁世凯,下午伊藤博文觐见,光绪谓中、日同在一洲,最为接近,当同心合力,亲密国交,并问以对中国改革意见。伊藤答称,日本天皇意亦相同,愿与王大臣相商,均为慈禧在帘内闻见。二十一日慈禧宣布训政,幽禁光绪,完成了她第三次政变。
----------
1伊藤过天津时,自言光绪对他等待已久,荣禄在宴会上神色惨沮不欢,未遑终席,借事辞去。奕劻接见伊藤时亦表示冷淡,惟有张荫桓热诚招待。
政变的导火线多谓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据袁自言,他于九月二十日下午返抵天津,仅向荣禄略述内情,并说皇上圣孝,实无他意,但有群小结党煽惑,谋危宗社,罪实在下。&ot;第二天即政变之日,始对荣禄备述详细情形。&ot;即使如此。二十日下午所谈,已足令荣禄明白一切。京津相去一百四十里,当晚荣禄定必将消息报告慈禧。政变如箭在弦,绝不能免,以袁的机警,自知何去何从。袁的兵力不过七千人,京津一带驻军不下数万人,北京、天津皆荣禄掌握,不要说袁部难以开往北京,纵使于天津阅兵之时,采取行动,亦无慑服他的胜算。何况慈禧的威严犹在,中枢及地方要津几尽为旧党所据,毫无权力的光绪与仅放言高论的康有为辈,如何能和他们对抗。袁为自身利害,不仅不听从新党之议,冒此大险,且欲向对方建功。慈禧之所以于光绪第三次见袁及会晤伊藤后的次日实行政变,可能是顾虑万一袁果有举动,日、英果有表示,将不易应付,遂当机立断。
政变之后,慈禧除将光绪幽囚外,一为惩治他的政敌,二为推翻新政。她所欲得之而甘心的康有为,已于政变前一天出京,因李提摩太及上海英领事之助,南走香港。梁启超、王照得日本公使林权助及伊藤之助东渡日本。谭嗣同自愿为主张牺牲,与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张荫桓被逮。张以日、英使营救,与礼部尚书李端棻遣戍新疆,余俱于二十八日被杀,是为&ot;戊戌六君子&ot;,其他新党人物获罪者尚多。1
策划政变的荣禄内调为军机大臣,仍节制北洋各军,操军政大权。被光绪革罢的怀塔布等,一一起用,被裁撤的职官,照常设置。复八股旧制,停经济特科,禁士民上书、结会,撤农工商总局。百日维新期间所宣布的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概推翻,一切恢复旧观。
----------
1徐致靖(礼部侍郎)父子下狱,陈宝箴父子、宋伯鲁、张元济、黄遵宪、熊希龄、江标、王锡蕃(礼部侍郎)、文廷式拿问,张百熙(广东学政)革职留任。
百日维新期间,英、日与俄对立,政变后俄国为胜利者。九月二十七日,各国公使在俄使馆会议,英、日公使不至。自英东来的英国议员贝思福曾晤康有为于香港,十月四日到上海,三次与伊藤博文商谈英、日、美、德同盟。北上后,访奕劻、荣禄、李鸿章,愿派将弁代练陆军,他们同意先由张之洞在南省办起,以免与俄国在华北冲突。贝思福旋去天津,晤袁世凯。最后致书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主英、美在华合作。伊藤亦曾访张之洞、刘坤一,谅不外为防俄。
政变后图谋废立愈急,先制播康有为毒杀光绪的消息,继改说光绪久病,中外盛传他已不在人世。刘坤一劝奕劻不可轻举妄动,否则&ot;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ot;,这是内在的有力警告。英公使窦纳乐亦谓如果光绪于此时去世,将为各国所不谅,后果异常严重,这是外来的有力警告。奕劻极力解释,允由法国使馆医生入诊,事后医云光绪仅是身体虚弱,无大病症,但是废立的阴谋绝不因此中止。十二月将驻扎近畿的聂士成、董福祥、宋庆、袁世凯四军及添募的一军合编为&ot;武卫军&ot;,仍归荣禄统辖。旧历新年前后,一再宣布光绪尚未痊愈,并由荣禄再试探刘坤一的态度。刘称&ot;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ot;,请荣禄考虑,慈禧不得不暂为从缓。
梁启超到日本后,发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康有为于一八九九年七月,在加拿大组织成&ot;保皇会&ot;,1颂扬光绪,慈禧恨入骨髓,必去光绪而后已。十二月,召刘坤一来京,使不能再行阻挠。李鸿章亦不以废立为然,谓光绪的罪不明,倘贸然从事,各国必先抗议,各督且将仗义声讨,不妨先立太子,徐俟机会,慈禧采纳了他的意见。一九〇〇年一月二十四日,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同治之子,满语曰&ot;大阿哥&ot;,是为&ot;己亥建储&ot;,传说将于庚子年(一九〇〇)即位改元。诏发后一日,上海绅商经元善、章炳麟、蔡元培、唐才常等一千二百余人通电反对,海内外纷起力争。各国虽无何表示,但英人对于拿办经元善之事则多方阻挠,慈禧无如之何,缉捕康、梁更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