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在线阅读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四、煤矿、铁路、电线

第二个官督商办的企业,为开平煤矿。六十年代初期,外人屡以开采煤矿为请,希望轮船用煤,就近取给,不必自欧洲转运。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以煤为日用之物,又为机器局、船政局所必需,赞同借外国挖掘之器,为中国永久之利。议办轮船招商局之年,冯焌光已论到进口洋煤,往往故意居奇,如能自行以机器开采,洋煤可不阻自绝。李鸿章亦说&ot;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闽、沪各厂所需外洋煤铁极伙,……设有闭关绝市之时,不但各厂废工坐困,即已成轮船,无煤则寸步不行&ot;。如&ot;采錬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惟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ot;,所以轮船招商局的章程中,有招商开采煤斤一款。

一八七四年,筹治海防,沿海沿江疆吏一致认为开矿为富强要图。一八七六年,李鸿章命盛宣怀开采湖北广济、兴国之矿,唐廷枢调查直隶开平之矿,后者蕴藏甚富,决定设局招商。因熔铁炉需款过巨,技术上复有困难,铁的需要又不如煤的迫切,决专采煤矿。一八七八年,设开平矿务局,总办即唐廷枢,工程师为英人柏爱特(rrburt)、金达(cwkder)。开办三年,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李十分满意,谓&ot;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亦可免利源外泄,富强之基,以为嚆矢&ot;。约在同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大都为官督商办,而以台湾基隆、安徽池州、直隶门头沟、临城、山东峄县、江苏徐州利国驿,较具规模。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为促成兴办开平煤矿的近因,开平煤矿又促成了铁路经营。英人对于中国铁路最为热心,一八六二年,曾要求修建广东至江西铁路。翌年,上海洋商要求修建上海至苏州一线,苏抚李鸿章认为必有主谋,此事果属有利,应由中国自办。一八六四年,英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斯梯芬生(stephenn)东来,代中国拟订了一个筑路计划,自汉口西经川、滇至缅甸、印度,东至上海,南至广州,再自上海至宁波、福州,另一线自镇江北至天津、北京,实有经济、政治两种企图。英使阿礼国劝总署采行被拒。一八六八年,筹议修约时,除了李鸿章外,各省当局几无人赞成修建铁路。

一八七五年怡和洋行自行修建湘沪铁路,翌年完成一段,开始行车,轹毙一名华人,引起骚动,结果由中国赎回拆除。中国第一条完成而继续发展的铁路为开平运煤铁路。一八七六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拟筑台湾铁路计划,获得批准,1唐廷枢乘时请李鸿章筑开平地区铁路。李虽首肯,但在湘沪铁路即将拆毁的情形下,仍有顾虑。一八八〇年,唐变更办法,改由天津附近的芦台向东至胥各庄,挑一运河,再由胥各庄接快车路,直达矿所。快车道为铁路的别称,矿所即唐山,长十八英里。路成后,初用骡马拖车,一八八一年始驶行机车,工程师为金达。

唐胥铁路修建之时,伊犁、琉球问题紧急,淮军宿将刘铭传称,中国欲图自强,机括在急造铁路,建议以北京为中心,分向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兴建四线。反对者谓铁路为害有三:一为洋人从旁凯觎,借端要求;二为碍田、庐、坟墓、桥梁;三为夺轮船招商局之利李鸿章虽力言有利无害,亦承认风气未开,筹款不易,借洋款流弊颇多,大举修造尚非其时。

列强对于中国应办的新事业,几无一不虎视眈眈,而以电线为最早。一八六一至一八七九年间,俄、英、法、美屡以为请不遂,但丹麦大北电线公司已于一八七一年自设香港至上海海线。一八七四年,沈葆桢奏准安设福州、厦门、台湾电线,由大北公司承办,先办陆线,以居民阻止而中止。一八七九年,李鸿章于大沽、天津试行,用以&ot;号令各营,顷刻响应&ot;。遂于一八八〇年,请筹办津沪之线,设立天津电报学堂,谓用兵以神速为贵,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奉旨准行,亦由大北公司承造,引起了英、德、美的抗议。一八八一年,津沪通报,设电报总局,官督商办,已非专为军事,负责人为盛宣怀。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上海至汉口,天津至北京、山海关、旅顺,广州至广西龙州各线,一律竣工。其后愈扩愈广,各省及西北、西南边区诸线,陆续完成。

----------

1因经费无着未成。

五、驻外使馆的设置

有约国家,公使长期驻扎北京已十五年,中国迄未派人驻扎有约国家。斌椿出洋是观光性质,蒲安臣奉使是临时性质,崇厚赴法系为谢罪。中英滇案发生,英使要求条件之一为中国须派大员赴英国通好谢罪。谢罪只是一时的,通好应是长期的。清廷从恭亲王、李鸿章之请,命夙晓外情的前署广东巡抚郭嵩焘,以侍郎候补授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即驻英公使。时人多视出使外国为大辱,郭毅然任之,慷慨以赴,并请将出使著为定例。

一八七六年,郭抵伦敦。他认为出使外洋,固当委曲以通和好,遇事则须以理求胜,无所屈挠;尤当&ot;一切细心体察,究知所以为利弊得失,苟利于国,仿而行之,否则置之。一存薄视侵侮之心,动作议论,必有不能适宜者&ot;。&ot;西洋立国,本末兼资,……正宜推考其情势。&ot;英人对于他的风采,深致好评。不久又兼使法国,他的高尚尔雅风度和名望,亦深受法人敬重。他屡次致书李鸿章、沈葆桢,盛言西洋气象日新,学校规模整肃,讨论精详,一皆致之实用,凡百取成于学。四十年来,中国之不知洋务,由于不学。复将来英途中闻见观感,撰为日记,称颂西洋政教修明,中国如能知其本末,应付得宜,即可致富强,否则必被其祸;并斥宋、明诸儒为害之烈,及今日士大夫的鸱张虚惘。国内的议论对他自始不利,至是物议益为沸腾。编修何金寿劾他&ot;有二心于英国&ot;,他的至好王闿运说他&ot;已中洋毒&ot;,一向钦佩他的李慈铭责他&ot;不知是何肺肝&ot;。他的副使刘锡鸿内结军机大臣李鸿藻,蓄意构陷,更使他痛心,因之一再求去。一八七九年召回,继任人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郭离英之前,英国朝野皆惜,说他到任以来,不亢不卑,进退合度,遇事用心,见识宏远,对于西洋政事之宜,皆能明察,以大公无私之心,径告国内,知无不言,不愧国使。返国之后,英人仍怀念不置,说他镇定持重,与外国处无损其影响与威仪,对中国政府确已尽职;说中西情势为郭深知,如能畀以大任,不仅为中国得人庆,外国亦将受益。但是他不仅未获重用,且不敢入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