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在线阅读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一七年,教王停止耶稣会士的在华工作,中国教禁亦日严一日。一七四六年乾隆有不准福建、广东行教开堂之命;福建主教、副主教、教士遇害。自后三十余年,教士、教徒被逮捕惩治者,时有所闻。

教士、教徒之受迫害,与反教者之常将天主教与白莲教并举,不无关系。嘉庆年间,教士不敢多所活动。一八0五年有两名在宫内供职的教士,私绘直隶、山东地图,交人带往广东,拟送罗马,中途截获。诏以其居心叵测,将一干人犯发往伊犁,西洋堂总管治罪。一八一一年,对于在京当差的教士,大加限制,出入派人跟随,余俱令回国。一八一四至一八二0年,主教一人、教士二人分别在成都、长沙、武昌正法,株连的中国教徒更多。

乾隆留用教士,以工于绘画的意大利人郎世宁(josephcastiglione)为最知名,次为艾启蒙(ignatisichelbarth)、王致诚(jdenisattiret)。乾隆自负的武功,多由他们绘成战图。圆明园内的西式建筑,亦系郎世宁设计。园内有钟房,自鸣钟多至四千余座,由西洋人担任修理。对于西乐他同具兴趣,所以亦有懂得音乐的教士出入宫中。

有人说明代晚期,耶稣会士被视为顾问,康熙时以学者、客卿相待,乾隆时则有如仆佣。在不违背道统、治统的原则下,康熙有使西人各献所长的雅量。雍正虽然禁教,仍承认西洋历法之精。乾隆所爱的为西洋玩好之物,而非科学。嘉庆时教士的地位更为低落,几不易存身。道光时(一八三八)钦天监内的西人,为之绝迹。

西洋教士初以学术、技艺而为朝廷缙绅所重;雍正后,在上者既不之好,教禁愈演愈烈。同时文字之狱复日加残酷;纵使利玛窦复生,亦无以施其技,徐光启再世,亦不敢从其游。《四库全书》虽收有西士译述,而每有微词,甚至指天文、推算、工匠制作为&ot;夸诈迂怪,为异端之尤&ot;,&ot;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ot;。异端异学自不宜沾染。大儒如戴震有算学和制作智慧,而不克多所发挥;徐光启的五世孙徐朝俊,承其家学,喜研数理,因恐涉&ot;奇技淫巧之嫌&ot;,不敢公开讲求。其他&ot;嗜奇之士,类多委诸例禁,置不敢言&ot;。

禁教并未禁止通商,广州的互市,继续进行。商人志在谋利,难望与文化发展相联系。十八世纪以来,百余年间,西方世界日新月异,科学、技艺的进步,思想、社会、政治的演进,空前所无。中国固步自封,孤陋寡闻,依然故我。彼此观念距离极远,利害更相径庭,根本关键由于双方欠缺了解。

第四节 中西通商与英国的地位

一、广州互市

广州为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一六八五年海禁大开,英船曾来闽、浙,但不甚顺利,互市仍集中广州。一七一六年东印度公司设立管理会,基础渐趋稳定,不满之心亦与日俱增。

十九世纪以前的中西贸易,双方均采独占制,在欧洲为各国的公司,特别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为广州的洋行,特别是洋行合组的公行。洋行的成立为互市的自然结果,然后得官府认可,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自始即由政府批准者不同,而独占性相似。海禁开后,洋行地位益为重要,通称为十三行,实际不必常为此数。官府为便利计,管束夷商,征收课悦,亦委诸洋行商人,他们的地位介乎官商之间。行商互相竞争,甚或以不正当手段,勾结逢迎夷商,弊端遂生,不仅夷商官府两受其害,诚信守分的行商亦被牵连。-七二0年行商商准官府,订定规约,由各洋行合组公行,公办对外贸易。夷商认为这种完全垄断制度对他们愈为不利,中国散商亦以未得染指,合力反对,第二年即行废止。

西洋货船进口,多在六、七月间,出口在十-月前后,以便利用信风。进口时先由澳门同知拨给引水,代雇通事、买办,出口时交出两无蒂欠甘结,再由海关监督发给印照(红牌)。进口收泊地点为黄埔,夷商将货物分为股份,自行择定行商,委托销售,并代置办所需货物。一七四五年政府以行商之中有的资本微薄,未能照数如期缴纳课税,因就中遴选殷实者,作为&ot;保商&ot;,以专责成。但承销夷货的各行商于完纳课税,仍多观望耽延,保商往往挪用夷商货银代垫。

夷商寄寓洋行之内,各国公司的支店(factory)亦分向洋行赁屋开设,及商务繁盛,行商别于洋行附近建屋出租,通称为&ot;夷馆&ot;。居住夷馆的夷商自大班、二班、三班以下,1不准携带眷属,交易完毕,须退至澳门。一七五一年,禁令加严,如有番妇进口,夷人船货,一并驱回,意在防止夷人久留不去,孳养生息,开盘踞之渐。

中西通商之前的关税,系按货&ot;抽分&ot;。十六世纪以后,改为输银,分水饷与陆饷。水饷一名船钞,按船的广狭大小为准,陆饷一名货税,视货物的多寡精粗而定,均属正税。船分三等,一等征银一千一百二十两,二等八百八十两,三等四百八十两。货税大致为百中取二,或三、四。两项合计,并不为重。由于海关人员的刁难勒索,夷商的实际负担不止此数。每船所缴船钞多在二千两左右,所纳货税超出正税一倍,以至三四倍。当时欧洲货物销路不畅,夷船所载,大半均属现金,每银一两须纳百分之四的分头银,复以海关岁入,定有最低数目,名曰&ot;正额&ot;,超过的名曰&ot;盈余&ot;。设关之始,正额时有不足,一再核减。其后盈余增加,常超出正额一倍,虽由于来船日多,亦与政府的奖惩政策有关。正额固须如数,盈余亦不得短少,否则议处,如有溢额,按数议叙。税吏为顾考成,不免滥征。十八世纪初年,粤海关正额每年不过四万余两,盈余多至二十倍以上,最后盈余亦列入正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