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一品富贵鸡 > 第三百六十九章 拓跋(第1页)

第三百六十九章 拓跋(第1页)

赵匡胤登基后,所做的最大变动就是三分兵权,三分相权。

兵权分为西府,三衙与地方三部分,很难说它是好是坏,若说它坏,纵观宋明,几乎看不到蕃王与重将起兵谋反之类的事件。虽有,却无法使国家陷入南北朝唐朝时的那种混乱局面。

但说它好,无论是宋或明,除了极少数时刻,几乎看不到汉唐那种雄威。

因此好处有,坏处也不少,若往深处想,例如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主将对部下都不熟悉了,这个仗能打好么?

宋九针对这个局面,在赵匡义彻底将节度使权利拿下时,做了有争议的改革。

先是将禁兵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当时是很麻烦,然而长远看,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一次变革。

养兵成本下降,士兵养家糊口成本也下降,离开京城的繁华与浮华,士兵会更朴实,那么战斗力会提高。

到了边境是屯田,在家也是屯田,生活习惯变动不大,那么就可以延长轮戍时间。通过分批轮戍,至少留守边境的主将会了解部分将士情况,便于指挥。

宋朝才开始执行时,出现了一些混乱与争议,许多兵士将营田租给百姓。实际史上宋朝营田规模也不小,然而同样在犯这个毛病。这不仅是兵士懒散,他们是京城人氏,又哪里会种田?然而一旦七八成兵士转为农村兵,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边境多闲田。只要耕种起来,往往边境就可以实现粮草自给自足,这又节约了大量成本。

实际那次改革就是对赵匡胤三分兵权的良好修正。

只要继续执行下去。宋朝以后困于冗兵冗费的情况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在三分相位上,宋九却做了倒退性的变革。

赵匡胤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分相权,利于集权,减少权臣误国篡国的可能。

然而赵匡胤也意识到有种种不便之处,因此这个三分相权执行得十分模糊。

一直到宋九归来时,实际主要权利还是在中书。

宋九将东西两府权责分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涉。那么西府有军权,却没有行政权,更没有财权。三司有财权,却没有行政权与军权,东府有行政权却没有军权与财权。甚至西府有军权,却无掌兵权。更无财力支持。那么皇帝手中的权利就可以加强。

赵匡义在军事上是跛脚鸭,看不到它的弊端,只看到它利于君王将权利集中,于是高兴地默认了宋九的做法。

实际它们能分得清楚吗?

例如往前线调兵,与养兵,连国家财政收入有多少都不清楚,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大战来临时,西府不知国家政务。东府不知西府军事计划,又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

但没有宋九。宋朝也会往上面变化。直到富弼才看穿这个弊端,提出类似赵匡义在巴蜀的做法,让西府首相也兼任东府,东府首相兼任西府,这样相互了解,决策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然而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

于是就有了李继捧归朝。

党项人原先生活在松藩草地到青海南部地区,青海北面与西部是吐谷浑人所在。

向北徙迁历史更早,隋朝时就有了,那未形成规模。直到唐高宗时,受吐蕃人所逼,党项人才以氏族为单位,大规模向陇右与庆灵银夏等地迁移,一直到天宝年间,这是党项人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安史之乱后,原来陇右各部又向庆夏盐灵迁徙,庆夏盐灵则向银绥迁徙,有的甚至渡过黄河,达到河东地区。这是第二次党项内迁。

唐朝时大家也许不大注意,放在宋朝就能看出来了,这使得整个银川平原,与南北河套地区,成了党项人的大本营,给西夏崛起打下基础。

但当时拓跋氏力量并不强大,从氏族划分,是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窣六大府落,野利占据其三。从地域划分,庆州一带的东山部,银夏一带的平夏部。拓跋氏力量仍然很小。

直到黄巢起义,夏州偏将李重建之子拓跋思恭协助唐僖宗与朱温作战,此战虽败,但朱温随后降唐,由是拓跋思恭与李克用协助官兵将黄巢从长安驱逐出去。从而获得割据夏绥两州大义。后来李思恭又乘朱玫之乱,派弟弟拿下延鄜,力量进一步强壮。随后起起落落,西北变成三大部分,夏绥银宥的拓跋氏,府麟的折氏,庆灵的西路党项。六大府落则变成五大贵姓,细封,费听,折氏,野利,拓跋,拓跋最强。以及其他古古怪怪的多达上千个姓氏,如牛儿,客户,野鸡等等。

但这时候他们还是以依附中原为主,甚至利用贡马,获得中原的赏赐度日。汉人对这一地区仍然有影响力。如后梁时,拓跋思谏死,其孙拓跋彝昌立,被汉将高宗益袭杀。然而随后党项人迎立拓跋彝昌的叔父,李思恭的儿子李仁福又将高宗益击败。

闻听夏州内乱,附近的李茂贞约李存勖合兵五万攻李仁福,李仁福向后梁求救,后梁派李遇援救,加上李仁福的顽强,两路人马退走。由是拓跋氏保存下来。

后唐取代后梁,出兵夏州,然而此时夏州城池坚固,后唐运输困难,再加上拓跋氏乘中原内乱时,几十年得到休生养息,于是李仁福之子李彝超兄弟击败后唐军队。但仍害怕中原王朝,随后称臣进贡。然而这一战,更加竖起了拓跋氏的威信。

再到后晋,李彝超病故,夏州大乱,然而此时后晋迫于契丹大军南下,无暇西顾。甚至将投奔后晋的李彝敏等人送还夏州问斩。又丧失了一次大好时机。到后汉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甚至请求李彝殷发兵帮助。更不想对付夏州了。而且李彝殷虽发兵,明为相助后汉,实际替李守卢助威。

也就是逆天的好运,再加上陆续几代明主的小心经营,拓跋李家一步步地在这个夹缝里壮大了实力。

然后到了后周,柴荣同样无暇顾西,然而柴荣做了一个英明的举措。扶持折家!若无折家在西北,对照后来的宋朝历史,那会是恶化到什么地步?

到宋朝。拓跋李家一直很小心。

宋朝正在统一中原,于是默视他们的存在,然而赵匡胤却不及柴荣的远见,并没有做削弱这股实力的任何举措。那怕宋九刻意进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