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在2002年第3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的文章,研究契丹语和原蒙古语的关系。蒙古语是东胡后裔诸语言中的一支,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室韦人、契丹人的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室韦人的语言被称作原蒙古语。原蒙古语经过一系列突厥化过程而形成古蒙古语。研究蒙古语的形成过程,必须结合东胡后裔的历史来观察东胡后裔诸语言的发展,及其同蒙古语族各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对原蒙古语的研究,对蒙古族族源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蒙古学研究之十一
更新时间:2005-7-2310:53:00
字数:10493
试论12-13世纪蒙古地区的农业
蒙古民族的经济是以游牧经济为主,以狩猎、农业、手工业为辅的经济。蒙古人现实生活中需要农产品,但他们在观念上轻视农业藐视农民。著名学者扎奇斯钦写道:&ldo;蒙古人认为骑在马上傲视大地和牲畜的游牧生活,远比仆俯在地上与泥土为伍的农耕生活,适意而且高贵得多。&rdo;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陶醉于游牧生活,满足于现状的内心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蒙古统治者入主中原,蒙古传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这种陈旧观念逐渐得以改变。内蒙古师范大学电教系的乌日陶克套胡副教授在2002年第4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试论12-13世纪蒙古地区的农业》的文章,认为12‐13世纪在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对畜牧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提高和畜牧业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无疑为蒙古帝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扩大了蒙古民族的生活领域,改进劳动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当时的农业不是滥开滥垦,是集中在宜农的江河流域。这样做不但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反而对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的&ldo;退耕还草&rdo;、治理&ldo;沙尘暴&rdo;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元代漠南地区教育考
元代漠南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该地区北接瀚海,南临汉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载,蒙古统治者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除修建上都城外,还设置了净州、兴和、德宁、砂井、集宁、应昌、全宁、亦集乃、大宁、泰宁、宁昌等路或总管府。元代漠南地区教育的发展与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建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王风雷副教授在2002年第4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元代漠南地区教育考》的文章,根据历史资料,对元代漠南地区汪古部的多语教学、净州路和集宁路的儒学、云宁云内丰州的教育和进入中原的汪古部教育以及对亦集乃路的各类教育和应昌路、全宁路的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当时漠南地区的教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对了解内蒙古地区教育的历史以及当今对西部文化教育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也谈元代上都之佛教教育
内蒙古喀拉沁旗统战部副部长宋文辉先生在2002年第4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也谈元代上都之佛教教育》的文章,根据记述有寺院教育内容的喀喇沁旗龙泉寺内的一方元代的智然律师道行碑,证实了在《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刊登的王风雷先生撰写的《元上都教育考》一文的观点。元代喀喇沁旗西北部属上都路,东部属大宁路。《元上都教育考》论述了在元代的上都教育很发达,儒学、佛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都很有特色。元上都路所属州县的宗教教育也十分活跃。认为,如果我们进一步审视各种宗教,就可以发现,若离开了教育,各类宗教便无法传承,同样道理,元上都的各类宗教都以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维系着自身的发展。
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从20世纪初开始,清朝教育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蒙古族近代学校教育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也走上新的道路。蒙古族学堂教育是新教育思想的产物,虽然同旧的官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它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提倡开放的近代教育,由此教育种类和等级开始多样化、多层次化,出现普通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内地求学等形式。在学堂教育中,各种语言教育模式是同时并存的,这些模式经过分化和重组后,出现向汉语和蒙古语两个单语教育模式或蒙古语汉语双语教育模式集中的倾向。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宝玉柱副研究员在2002年第5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的文章,分地方学堂的建立及其语言教育、多语种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使用、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的公布和蒙古学堂系统设置的规范、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特点等小标题,论述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教授齐木德道尔吉先生在2002年第4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上发表题为《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文章,阐述蒙古族从古代到现代传统饮食结构。古代蒙古族生活在茫茫的草原上,逐水草而迁徙,不事耕稼,以牲畜肉和奶为其主要食物,并以猎物加以补充。蒙古人将牛、羊,甚至马以及猎物肉或者烤食,或者煮用,甚或风干食用。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蒙古人在更广阔的地域活动,同多种文化和人民交往,使得其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蒙鞑备录》:&ldo;鞑人……近来掠中国人为之奴婢,必米食而后炮,故乃掠米麦,而于扎寨亦煮粥而食。彼国亦有一二处出黑黍米,彼亦煮为解粥。&rdo;普兰迦尔宾也写道:&ldo;他们还用水煮小米饭,但由于煮得稀薄,只能喝而不能吃。&rdo;过了10余年,鲁布鲁克见到蒙古人能够用大米、小米、小麦和蜂蜜酿成一种极好的饮料,清澈如葡萄酒。这时葡萄酒也开始进入蒙古地区,但还未见饮茶的记载。蒙古人还食用炒米、奶油或酸奶煮面糊以及粗糙的面包。到了元代,蒙古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在现代蒙古人的饮食中主要包括:肉食、奶食、谷物。据有关专家研究,酸马奶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据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扎木苏先生的研究,形成人体蛋白的20种氨基酸中的8种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马奶恰恰含有以上所有8种氨基酸。通常在100g马奶中含有蛋白22g,脂肪16g,乳糖68g,水887g;维他命a130个国际单位,vbl0095g,vb20061g,vc115g,ve024g;钙6l6g,磷25g,铁027g,铜001g,锌07g,锰001g,镁58g,以及其他矿物质。当制成酸马奶时,其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糖分变小,乳酸、酒精和其他香料变多。在发酵过程中乳糖分解,从6%‐7%的含量降到14%‐44%,其他营养成分则不发生变化,只是vc和vb组的含量要比鲜马奶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