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猛烈,无法增援。并因右翼之北新泾、姚家宅一带守军奉命撤退,致江桥以东各据点遂亦沦陷。但截止令月十六时止,江桥镇仍在我军手中。(三)
沿苏州河线,我军因受金山卫登陆之敌威胁,齐晚十二时奉命向青浦撒退。又:江桥镇至钱家弄一线,我105师亦有后撤准备,今晨八时,敌先头部队
已沿中山路进至虹桥路之杨家楼。午间并有敌千余进抵徐家汇。傍晚枫林桥附近我发现敌踪。现沪青、沪松路均不能通行。京沪、沪杭交通均已断绝。&rdo;
在这次撤退中,确实是溃不成军。吴福线(苏州至福山)和锡澄线(无锡至江阴)原有国防工事阵地大兵团在仓促中后退的时候,兵站、交通、通讯人
员都失去联络,没有阵地与工事图参考,也无人指示,无锁匙开门。这两条国防阵线就根本没有利用。&ldo;三百几十个机关枪阵地,能用的还不到三分之
一&rdo;2。李宗仁在回忆中说:&ldo;各军仓皇后撤,加以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秩序大乱。大军数十万竟超过钢筋水泥所建的苏嘉国防线阵地而不能停足。
阵地上虽有坚固的堡垒,退兵因一时找不到钥匙,不得其门而入,竟一一放弃,溃退之惨,一言难尽。&rdo;邹作华自常州给蒋介石的密电中也说:&ldo;此次
转进,我步兵各部因苦战多日,殊为纷乱,军心不固,能否确实占领既设阵地,殊难逆料。&rdo;当时九国公约会议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蒋介石
命令部队从淞沪前线向东西两路撤退后,于11月11日给九国公约会议致电说:&ldo;中国军队自上海撤退,乃战略关系,且为长期抗战之计,中国主权若
一日受威胁,则中国军队即当赓续抗战一日。&rdo;又说:&ldo;吾人为长期抗战起见,已将军队自上海租界毗连区域撤退,此乃战略上必要之举,吾国政府与
国民务当抗战到底,咸已具有决心,暴敌实无以动摇之。至以九国公约而论。吾人无论如何必当信守不渝,而对各签字国觅获公平解决方案之努力,我深
信其不致掷诸虚牝也。&rdo;淞沪战争虽然没有如蒋介石所愿,能引起国际对日
1《李宗仁回忆录》(下)第698页。
2《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本侵华的干涉,但它毕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它争取了三个月的时间,使得长江下游的工厂和物资有了内迁的时间,&ldo;国际观感一新&rdo;。其次,它
使得在华的日军不能任意行动。日军从华北抽调了两个半师团增援上海作战,造成了中国军队在华北的有利形势,尤其使山西有了准备的时间。第三,
它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据日本陆军省于11月初宣布,自&ldo;八一三&rdo;至10月底,日军在上海战场上死伤达四万多人。
上海失守后,日军跟踪追击,不出数周,便由东、西两面进迫京畿,将南京合围。南京的防守问题,提到蒋介石的议事日程上来了。1937年11月
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参加的有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唐生智、谷正伦等,商议此事。与会者认为:第一,南京在长
江湾曲部内,地形上背水,从水上可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从陆上也可由343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以海陆空协同攻击,则南京将处于
立体包围的形势下,守是守不住的。第二,南京是首都,又是孙中山的陵墓所在,是&ldo;国际观瞻&rdo;所系,不能不守。第三,怎么个守法呢?有二个意见,
一是主张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之后就主动地撤退;一是主张死守,
&ldo;如果放弃,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rdo;。第四,谁负责守有京呢?会议上开始没有一个人作声,最后唐生智打破了一时的沉寂,对蒋介石坚决地说:&ldo;委
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rdo;蒋介石马上说:&ldo;很好,就由孟萧负责。&rdo;1937年11月19日,蒋介
石以手令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庸生智负责守南京是怎么定下来的呢?这果然与会上唐生智主张死守的态度有
关,但蒋介石找过唐生智,说:&ldo;关于守南京的问题,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rdo;很显然,这是逼唐生智表态。唐马上回答说:&ldo;你怎么能够留
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rdo;唐生智抱着&ldo;临危不乱,临难不苟&rdo;的态度,承担了指挥南京保卫战的重任。唐生智决定的南京城防计划是:&ldo;一、
利用雨花台、天堡城、红山及幕府山已完成的骨干工事编成核心的阵地。二、命要塞用全力掩护长江的封锁线,并协同核心的守备队战斗。三、各守备部
队须作物资及械弹上准备,都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rdo;1参加保卫南京的部队,开始只有五个师,后又增加了三个军,总共十一万人。唐生智为了表示破釜
沉舟、背城借一的必死决心,要交通部长俞飞鹏把下关到浦口的渡轮撤退,以后又禁止任何部队和军人从下关渡江,并通知在浦口的部队,凡由南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