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入侵入我国时,曾希望弄得我们门户洞开,所以他们沿着海岸公路一直北上,前进到了伊斯杜德。敌人被阻以后,才又派出部分兵力朝着耶路撒冷方向进攻,前进到了法卢贾。当时,他们在兵力上拥有巨大的优势,据守着好几个防御地区,在防御性兵器方面也比我们优越。这就迫使我们必须避免正面攻击作战。不过,敌人也有弱点。正如拿破仑当年所说的:&ldo;军事学术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使自己成为交通线的主人。&rdo;埃及部队最基本的一个弱点,就是交通线太长了。
&ldo;十瘟&rdo;战役的目的,是要打开通到内格夫(即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以前叫做内德热普)的道路,破坏敌人的展开计划。在行动时,应充分利用埃军交通线漫长这个弱点。我在前面列举的三种方法,即破坏敌人的补给路线,封锁其后退道路,打击敌人的指挥机关,在&ldo;十瘟&rdo;战役当中,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例证。请看以下事实:
一、在艾曼西亚以东实施突破,同时使用伞兵破坏队进行大量的骚扰性活动。此举的结果,切断了敌人东面的交通线,抢占了113高地,使得埃军无法展开自己的兵力。
二、抢占艾斯卡隆,于是便遮断了敌军主力的后退道路,同时也切断了他们的交通线,使其陷入惊慌失措的境地,从而彻底动摇了敌军的意志和士气;这样,敌人只好决定后撤,致使士气更加低落了。顺便说一句,这也是直接在敌军后方封锁退路的一个例证。
三、对加沙、马季达勒、腊法(加沙西南30公里)和阿里什(腊法西南43公里)等城实行轮番反复的轰炸,破坏了敌人的通信体系和指挥机关,也就是彻底瘫痪了他们的神经系统。
必须指出,我军是分成几个独立的大单位进行作战的,分别对付敌人的北方集团和西方集团。这就使得我军在指挥上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调遣部队,转移重点。
&ldo;撞击&rdo;战役是在奥贾-阿里什地区进行的。作战对象还是埃及军队。这个战役也可以给军事学术提供几个有益的例证。作战一开始,埃及方面就未能使其东西两个集团的行动协调起来,从而也就得不到战略上的决定性利益。在&ldo;十瘟&rdo;战役结束以后,埃及人迟疑不决,没有使用其东方集团去切断和封锁内格夫地区的南部。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对付敌军进攻精神的最好办法,就是发扬自己部队的进攻精神。这个原则正是&ldo;撞击&rdo;战役的作战基础。我们的先知早已说过:&ldo;谁要跑来杀害你,你就先打死他。&rdo;从后方对敌人发起强有力的攻击,选择一条经由哈鲁扎到贾奥的道路(敌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对海岸沿线的埃军西部集团采取战略性的佯攻行动(从战术上、心理上和政治上同时施展威胁)----所有这些措施综合起来,保障了我军的胜利。
&ldo;撞击&rdo;战役很清楚地证明了前面提到的一个真理----战略计划的目的,应该力求做到在战斗尚未开始以前,一场会战的命运即预先作了决定,或者至少应在会战过程中创造有利条件,以便夺得决定性的战果。&ldo;撞击&rdo;战役的胜利,发展成了在埃及境内向敌人进行追击。这个事实也很好地证明了另外一条原则的正确性:封锁敌军的地点与封锁的快速程度,与效果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军改向阿里什方向进行突破,并在西奈沙漠中控制住艾布艾韦吉拉(奥贾以西30公里)这个点,那么,还将获得更大的决定性战果。当然,这样做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军迅速转向腊法近郊,牢牢箝住了敌人,这样从表面上看,由于距离敌人主力过近,而且他们在战术上甚至还具有优势,似乎难于产生重大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却很快获得了结果,迫使埃及方面提出了休战的要求。
进行&ldo;罗德斯&rdo;战役(即签订停战协定之战),在赫拉萨站稳脚跟,以及在所谓三角地带和阿拉赫地区扩大领土的战斗,都给我们提供了教训,说明战略上使用的工具与战术上使用的工具是有所不同的。有时,战略可以借助于政治手段来创造有利条件,以便战术上易于取得胜利。只要对这些工具运用得当,是可以节省大量兵力和血汗的。
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我要谈谈&ldo;希南&rdo;战役。这是一次典型的闪电战,同时也是一个从战略上解决任务的良好例证。这种战略性解决的意义,较之于战术性解决毫无逊色,而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甚至于还显得更有成效。高克吉在对马拉纳施加压力以后,是很想从战术上解决任务的,如果我们受了他的引诱,派出兵力向他作新的正面攻击,那么他就会强迫我们接受一次会战,使他获得有利的战果,而我们则前功尽弃。
在&ldo;希南&rdo;战役中,我们采取了间接路线战略,尽量使用灵活多变的作战方法,根据总的计划和目的,不断地给予敌人打击。然而,我们一切行动的基础,还是前面说过的三种基本方法:破坏交通线,封锁后退道路和打击指挥机关。我军兵分两路:一路从萨费德出发,往北向萨沙进攻;一路从卡布里出发,朝东,经过塔布哈,继续往前突进。在1948年战局中,这是一个计划得非常出色的战略合围行动,它使我们很快取得了胜利,因而也就成了一个光辉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