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中旬,科涅夫的部队从波兰南部桑多梅尔地域维斯瓦河畔的桥头阵地出发,发起了一个大规模的进攻。当他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并从翼侧造成了对德军&ldo;中央&rdo;集团军群的威胁以后,朱可夫指挥的各集团军也从靠近华沙的屯兵场上开始向前突进。尽管当时正是冬季,但在进攻的头1个星期里,俄军各部队突进的速度,差不多仍与夏季进攻的速度相等。
战线后方的地形,即波兰西部的地形,多数都是开阔而平坦的。这对于防御者来说是不利的。德军在1939年发动进攻时,对此已经有过体会。在这里,自然条件对于进攻者是有利的,而当他们在兵力方面拥有优势,能够在广大的空间进行机动时,情况更是如此。现在,为了抗击俄军的进攻,德军不得不自己在此进行防御,不仅兵力不足,而且缺乏机动能力。
在进攻的第2周,俄军还是保持着原有的前进速度,而且俘虏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一情况表明,德军统帅部迟迟不肯组织撤退,以致造成了这种后果。此后,德国方面才开始把边界以内若干大城镇的平民撤退到内地,这又标志着俄军进攻的速度和威力,说明德军统帅部原定计划的失效。他们终于不得不放弃原来准备死守的中间阵地,准备退守国界。
科涅夫指挥的各集团军,在克拉科夫与罗兹之间的宽大正面上一直向西挺进,越过波兰西部边界,进入了西里西亚。1月19日,克拉科夫和罗兹两个城市都被攻陷。不过,罗兹城是由朱可夫的部队采取迂回的方法攻克的。1月23日,科涅夫的部队到达了奥得河畔,在布列斯劳(即今弗罗茨瓦夫)附近展开了65公里的正面,并且夺占了横渡这一水障碍的几个渡口。在这个快速的进攻中,科涅夫占领了上西里西亚的重要工业区,从而使德国的战时生产受到了重大打击。但是,德军仍然顽强地固守着奥得河,并且限制了对岸俄军桥头阵地的扩展。
在俄军的右翼方面,罗科索夫斯基的各集团军从华沙东北面的那累夫河岸发起进攻,一直向着东普鲁士实施突击。他们突破东普鲁士的西部边界以后,急速地向西挺进,穿过有名的古战场泰伦堡(1914年,大量的俄军部队就是在这里覆灭的),于1月26日前出到了但泽(即今格但斯克)以东的波罗的海海岸。这样,驻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德军都被切断了退路,随后即被合围在科尼希斯贝格地区。
与此同时,在俄军中央部位的朱可夫部队则是向西北方向进攻,矛头指向了托伦和波兹南----两个重要的交通中心。他迂回绕过了这两个重要城市,迅速地向德国边界开进,把两座城市抛在后方,使它们变成了沦在狂潮当中的孤立&ldo;小岛&rdo;。1月29日,俄军越过了德国国界。随后,朱可夫继续向奥得河挺进。在这个地段上,该河要比在西里西亚境内时偏西得多。朱可夫所追求的目标已经很明显,那就是距离奥得河彼岸还有80公里的柏林城。因此,朱可夫很自然地要遭到德军的强力抵抗。1月31日,尽管朱可夫的坦克部队已经在科斯钦地区到达了奥得河河岸,可是,尔后还是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使部队在宽大的正面上抵达河岸。以后,他们力图强渡该河,但却连续几次都被德军击退了。
这时,科涅夫的部队正沿着奥得河的西岸向西北方向实施进攻,企图向德军的侧翼施加压力。德军同样依赖该河进行防御,并构成了斜切阵地,因而俄军在那里的进攻也被德军阻挡住了。
力量伸展过度的规律(是交通线大大延长的结果),这时又发生了作用。于是,东线的俄军被阻止住了,而且一直等到盟军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后,整个战局才终于获得了最后的决定。
2月初,当俄军正在奥得河畔作战时,艾森豪威尔在西线发起了一个新的大规模进攻,其目的是想把莱茵河以西的所有德军加以合围和歼灭,不让他们退回到河的东岸去。首先,他以英国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的部队在左翼发起进攻,沿着莱茵河西岸向前突进,以便美军第9和第7集团军从侧翼攻击科隆以西地区的德军部队。但由于德军在阿登山地区发动了反攻,美军的进攻因而被迫推迟。当时,天气开始解冻,地面变得柔软,道路难以通行,盟军的进攻不能不受到一定影响。然而,这却有利于德军实施防御。德军曾经炸毁了鲁尔河上的水坝,洪水泛滥,美军的前进又受到阻碍。因为必须克服这一水障碍才能前进,美军的进攻被迫拖延了2个星期。美军渡河以后,还是遭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这样,等到美军进入科隆城,已经是3月5日了。而在这段时间以内,德国人终于把自己这支残破不全的部队,连同其大部分的技术装备,都撤退到莱茵河彼岸去了。
德军为了阻止盟军左翼方面的进攻,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大部分兵力。结果也使自己左翼的力量受到了削弱,而为美军第1和第3集团军的进攻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右翼,美军第1集团军的部队曾在波恩附近冲到了莱茵河岸,其中一部还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于雷马根(在波恩东南20公里)抢占了一座完整无损的桥梁。不过,艾森豪威尔并未立即利用这个偶然取得的良机,因为那样必须调动预备队,必须对下一阶段,即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的作战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雷马根方向对德军所造成的威胁,还是对盟军起了好的作用,因为它吸引住了德军方面已经感到非常缺乏的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