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的战役中,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最适当的判词恐怕可以说是&ldo;自然条件的原因促成了他们的失败。&rdo;他们的兵力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方向。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最高阶层当中缺乏统一的观点,另一方面则是盲目乐观带来的后果,由于进攻开始时期在各个方向上都取得了胜利,使他们陷入了欲罢不能的境地。这就使他们不是选准一条单独的作战线,去同时威胁几个目标,而是力图分别在几个方向上实施进攻。而且,每一方向上的进攻目标又过于明显,致使防御者比较容易地加以掩护和防守。还不仅如此。每当进攻者的方向显得十分明显的时候,他们的补给线通常也就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九四二年的俄国战局
1942年,德国人手中的资源已使他们不能象前一年那样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可是,希特勒仍然不肯听信一部分将领的忠告,不愿改取守势以巩固他所获得的地区,更不能采纳隆德斯特和勒布的建议,决不肯撤退到波兰境内去,尽管这些意见在战略上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说,无异于要他承认失败:&ldo;吃得太多,无法消化。&rdo;为了挽回已经失去的面子,满足自己的个人野心,并且依照他本能的感觉,希特勒执意要以进攻来解决问题。虽然手中的工具已经有限,他还是企求获得更多的结果。
由于兵力缺乏,不可能在整个战线上全面发起进攻,他决定把力量集中在南面方向上,其目的是要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并切断俄国人的石油供应线。如果说这是由于不得已而作出的决定,表明希特勒放弃了在莫斯科附近摧毁俄军主要集团的企图,那么,希特勒的愿望仍然很明显,想以间接的方法来摧毁俄国人的抵抗,那就是割断他们的高加索石油基地。这个算计可以说是高明的,而且也几乎完全成功了,不过最后还是遭到了失败。
这次进攻开始得很顺利,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不仅把俄军的相当一大部分兵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了,而且还经常同时威胁到几个目标。可是到后来,德军却又自讨苦吃了,又是因为自己分散了兵力,沿着4条独立的作战线开进,而且每个方向都是追求一个目标,所以就遭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样分兵两路实施进攻,是失败的主因,其原因又是因为德军统帅部中意见不能统一。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是把着眼点放在伏尔加河河岸上的,要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进行战役,巩固阵地,在那里建立一道战略性的屏障,把俄军的主力同它的石油供应基地隔绝开来。希特勒的打算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攻入高加索,但他又没有把这个心事告诉哈尔德,而只是命令这个作战方向的指挥官要把高加索作为主要目标。结果,自然就要削弱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力量。后来,出于一心想要攻下这个挂有&ldo;斯大林&rdo;姓氏的城市,希特勒的心灵起了变化,改变了原来的决心,所有这些导致了失败,因为德军对于这个太直接的目标公开地集中火力,而且拼命地作了太直接的攻击。
1942年春季,俄军向德国人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了一次反攻。这正好促进了德军进攻的开始。但俄军的这次反攻出完全是直接化的,因而也不能不招致失败。而且,这次反攻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使得俄军也把预备队消耗殆尽了。当俄军深深突入到哈尔科夫方向上时,德军统帅部获得了一个突击俄军翼侧的好机会。到了6月底,德军进一步发动了进攻,在作用上很有一些反攻的意味,实际上当时敌军所处的形势已是十分的危险和恶劣了。
德军原来的进攻轴线,正好与俄军的平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他们从哈尔科夫以北的库尔斯克地区出发,切过俄军扼守的突出地带的侧翼,而后急速地突进170公里,前出到了顿河上游,到达沃罗涅什附近。沃罗涅什位处莫斯科到高加索的主要铁路线上,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站。俄军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其目的是要阻住德军,使其不能继续向东挺进,结果反而使德军转向东南方向实施了突击,一口气冲进了顿河与北顿涅次河之间的走廊地带。由于德军已在哈尔科夫地区突出部的南侧作了比较深远的楔入,所以他们这次的机动行动也获得了间接的支援。
受到德军包围以后,俄军的抵抗开始溃败。于是,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尽量提高速度,利用顿河与顿涅次河掩护自己的翼侧,在这两河之间的走廊地带内疾驰猛进。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到达了走廊的南端,并在罗斯托夫以北地区渡过了顿河。这样,德国人打开了通到高加索油田的道路,并使整个战役达到了紧要关头。当时,俄国似乎很快就要瘫痪,因为德军的机动性还在增长,几乎就要切断俄国人的石油供应线路,在这个战役中,德军采取了迂回机动的手段,结果使他们获得了卓越的成功。
可是,等到德军渡过顿河继续发展进攻时,他们也就逐步丧失了原已据有的战略优势。在此以前,他们辗转前进,但并没有损害自己在战略上的集中,总是在前进方向上保持着纵深的兵力部署,而且使这个方向能够同时威胁几个目标,俄军一直处于相当艰困的境地,摸不准敌人的意图。而德军却能在对方的防御中找到薄弱环节,并向那里实施进攻。然而,在渡过顿河以后,德军被迫分兵两路,沿着两条离心的路线前进,一路向南,进攻高加索,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