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塞斯的巧妙安排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哥特人果然认为中央是一些不可靠的步兵,所以出动骑兵向他们突击。在他们开始冲击的时候,由于遭受两翼弓箭的射击,遭到了严重的伤亡,而后,在正面又为坚定不移的徒步枪骑兵所阻。这时,弓箭手大大发挥了弓箭的作用,并开始从两翼包围哥特骑兵。至此,哥特的步兵却不敢前来援救自己的骑兵,因为他们害怕来自后面的攻击,纳尔塞斯配置在高地翼侧的骑兵弓箭手,也正在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哥特骑兵对拜占廷人的中央部位进行了几次冲击,结果毫无成效,最后不得不撤退下来。纳尔塞斯立即抓住这个时机,马上进行反突击。而进行这个反突击的基本力量,就是拜占廷的骑兵。这次会战使哥特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纳尔塞斯在重新占领整个意大利的过程中,几乎再也没有遇到什么严重的抵抗了。
纳尔塞斯在制服哥特人以后,正好腾出了手脚,接着又打败了法朗克这个新的对手。法朗克人接受了哥特人最后求救的呼吁,特地派兵前来助战。这一次,法朗克人的进军比其以前几次都要深远,一直前进到了坎帕尼亚。纳尔塞斯看来已接受了第一次进击的经验,他指望敌人自己去钻自己结好的吊颈圈套,因此,在法朗克步兵还没有因行军和疾病而大大消耗削弱以前,他便一直避免战斗。到了公元553年,当纳尔塞斯准备好要在卡西里伦附近同法朗克人进行会战时,法朗克人的兵力大概还有八万之众。在这里,纳尔塞斯考虑到法朗克人的战术特点,诱使他们落入了陷阱。法朗克的军队主要是由步兵组成。在进攻时,总是使用一个深度很大的纵队,而且具有很大的重力和冲力。而其步兵所装备的武器,又都是近战武器,即长矛、战斧和剑之类。
在卡西里伦会战中,纳尔塞斯把徒步的长矛兵和弓箭手摆在战斗队形的中央。法朗克人指向中央的突击,压迫他们逐步后退。这时,纳尔塞斯马上展开了配置在两翼的骑兵,发动骑兵向法朗克人的翼侧实行突击。这样,迫使法朗克人立即停止了进攻,并就地展开以抵抗冲击。但纳尔塞斯没有同他们纠缠,因为他知道,敌人的队形还是极其牢固的,只有依靠直接的打击,才有可能把他们摧毁。于是,他把骑兵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能够用&ldo;投斧&rdo;去打击敌人,并使弓箭手能够进行集中的&ldo;射击&rdo;,而又不致于打乱自己方面密集的战斗队形,同时,却使法朗克人不能够进行反击。最后,当法朗克人无法抵住弓箭的射击,战斗队形遭到破坏,而且开始很谨慎地向后撤退时,纳尔塞斯又马上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进行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突击。这次突击彻底打散了法朗克的部队,几乎是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初看起来,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所进行的各个战局,其意义似乎是战术重于战略,因为其中的许多行动都是直接与会战有关,与其他许多名将进行的战局比较起来,缺乏破坏敌人交通线的成功机动。然而,仔细地加以研究,就会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贝利撒留实际上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战术。他利用这种战术,迫使敌军在对他有利的条件下首先发起进攻,因而能够击败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的敌军。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他的兵力劣势,当然是指不大的劣势,也成了一种优点。而在直接地实行勇敢的战略规模的进攻时,情形更是如此。所以,他的战略的着眼点,首先是心理因素,其次才是广泛的机动。对于西方蛮族的军队,贝利撤留能够利用他们那种本能的进攻特性,而在同比较狡猾又比较有文化的波斯人作战时,他便首先利用他们对于拜占廷人的优越感,以此去作诱敌工具,而后,通过战斗胜利,迫使这些东方蛮人对他产生敬畏心理,接着又马上利用敌人的小心谨慎态度,在心理上压倒敌人,占据上风。
贝利撒留具有一种高超的艺术,能把自己的弱点变成有用的力量,而把敌人的实力变成他们的弱点。他的战术的特点也就在于采用间接路线;他总是首先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寻找其各个部队之间的接合部,认为这是敌人最薄弱的环节,而后在这里进攻,把敌人打败。
在进行第一次意大利战局的过程中,贝利撒留的朋友曾经私下问他,当他面对着那样一支有着巨大优势兵力的敌军时,他怎么还能保持必胜的信心。他回答说,在同哥特人进行第一次战斗时,他就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弱点,发现哥特人在战斗中不能协调一致地使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而其原因,一方面是部队数量太多,兵力过大,很难灵活调度;另一方面,则是哥特骑兵缺乏经验,尽管这支骑兵是由优秀的骑手组成,但他们只受过长矛和短剑的训练,而且他们的徒步弓箭手,也只习惯于在骑兵的掩护下作战。因此,哥特骑兵只能在近战中进行有成效的作战,而当对方的骑兵在远距离上利用弓箭向他们攻击时,他们便毫无抵抗的能力。至于哥特人的徒步弓箭手,则是任何时候都不敢冒险,不敢在开阔地形上面对敌人的骑兵。结果,哥特人的骑兵经常都是往前靠,力求靠近敌人,保持近战距离。这样,也就常常使自己在不利的条件下进入战斗。而每当掩护步兵的骑兵脱离太远的时候,步兵也就落后,甚至后退,因而它们之间的协同动作将被破坏,于是,在步兵与骑兵之间便要出现缺口。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从翼侧实施反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