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说过,妻族与夫族是&ldo;合二姓之好&rdo;的婚姻关系,妾族则不然。郑玄对《礼记。坊记》的笺注说:&ldo;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rdo;也就是说,妾就像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样,是一种如同娼ji一样人皆可夫的&ldo;公物&rdo;。所不同者,娼ji是零售商品,妾则被一次性&ldo;买断&rdo;。既然是&ldo;公物&rdo;,当然也是没有&ldo;家族&rdo;的。即便有,也不把妾的家族视为家族,因此,一般地说,夫家与妾家不相往来,也不认这门&ldo;亲戚&rdo;。即便打交道,也只不过视为奴仆,只能享受奴才的待遇。比如贾政之妾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代理王熙凤主持家政的贾探春虽然是赵姨娘的亲生女儿,也仍然只&ldo;公事公办&rdo;地照着对待奴才的规矩,打发了二十两银子。赵姨娘闻讯起来,找探春闹事,说是&ldo;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rdo;结果,探春没听完,就&ldo;气得脸白气噎&rdo;痛叱赵姨娘说:&ldo;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就升了九省的检点了!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rdo;这里所说&ldo;升了九省的检点&rdo;的,就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因为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妻,所以探春虽是赵姨娘的女儿,却只认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
不但探春不认赵国基为舅舅,而且赵国基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舅舅。他见了赵姨娘的儿子贾环,也是一副奴才相。所以探春才说:&ldo;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rdo;在这里,探春不但不认这个舅舅,而且还直呼其名,完全是主子对奴才的&ldo;谱&rdo;了。
夫家不认妾家这门&ldo;亲戚&rdo;,这就在礼法上断绝了妾的后援,使妾在夫家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其实,即便夫家承认这门&ldo;亲戚&rdo;,也不顶用的。因为让女儿给人家做妾的,其家族的社会地位都不会有多高,而小户人家的女儿嫁给大户人家,即便做妻,也没多少地位。不信请看贾赦的正妻邢夫人,又有多少地位来着?
第三,不但妾不如妻,妾族不如妻族,便是妾之子,也不如妻之子。
对于这一点,礼法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依法,妻之子曰&ldo;嫡子&rdo;,又叫&ldo;嫡出&rdo;;妾之子曰&ldo;庶子&rdo;,又叫&ldo;庶出&rdo;。嫡子是宗族血统的当然继承者,庶子决不能僭越嫡子而承继宗祧。也就是说,嫡子与庶子,一生下来,就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这种高低贵贱,又是由他们母亲的身份决定的。这就叫&ldo;子以母贵&rdo;。
当然,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正妻&ldo;无出&rdo;(没有生过儿子)。这对于庶出及其生母而言,就算是走了&ldo;狗屎运&rdo;,拣了&ldo;金元宝&rdo;。因为这时,庶子便可以承继宗祧,升为嫡子,成为新一代的族长或家长。这时,他生母的地位,当然也会相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可能有做&ldo;老太太&rdo;的福分。这就叫&ldo;母以子贵&rdo;。
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依礼,家庭的主母仍然是妻,妾的儿子即便承继了宗祧,他的生母也仍不能超越&ldo;嫡母&rdo;(父之妻)的地位。比方说,妃的儿子当了皇帝,她自己固然也可以弄个&ldo;太后&rdo;当当,但仍然不如由皇后直接升格而成的太后。比如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为生母争了老半天,也才得了个光秃秃的&ldo;太后&rdo;,比不得皇后,在太后之上还另有徽号。后来,万历皇帝的生母李贵妃,只是靠着张居正的帮助,才弄来了一个徽号,尊为慈圣皇太后。再后来,清的同治皇帝,也是&ldo;两宫并尊&rdo;:嫡母为慈安皇太后,生母为慈禧皇太后。但是,饶这么着,底下的人还是敬慈安而畏慈禧,背地里叫慈禧为&ldo;西边的&rdo;(居于地位较低之西宫之意),&ldo;并尊&rdo;的后面仍有歧视。
道理也很简单:妾虽然生了儿女,但这儿子却是替妻生的。从名分上讲,妻才是这些儿子们的母亲。换言之,生儿子的是妾,做母亲的是妻。所有的子女,无论嫡出庶出,都要认父之妻为母。对于自己的生母,则可认可不认。比如探春就和宝玉(嫡子)一样,管王夫人叫&ldo;太太&rdo;,管赵姨娘叫&ldo;姨娘&rdo;。在公认妻为母的前提下,妾之子当然也可以承认自己的生母,并在嫡母的允许下孝敬生母。但是,嫡子对于&ldo;庶母&rdo;(父之妾)则无承认和孝敬的义务。不但无此义务,而且最好不要往来,不要见面,不要说话,以避瓜田李下之嫌。因为妾与夫往往年龄悬殊,嫡子与庶母则有可能年龄相近。为了&ldo;设男女之大防&rdo;,严防&ldo;乱伦&rdo;,嫡子与庶母之间,应该采取回避政策。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嫡子幼时,母即去世,嫡子由庶母抚育成人。这时,庶母之于嫡子,就有了母子情份。依照&ldo;生身不如养身&rdo;的原则,嫡子应视庶母为养母,但在名份上,嫡母还是父之妻。
嫡子交由庶母抚育,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权益之计;而庶子交由嫡母抚育,则是堂堂正正的常规之举。尤其是,当正妻无出或庶子居长时,更是理应交嫡母抚育。因为,第一,从名份上讲,妻是夫的唯一合法配偶,嫡母是诸子唯一法定母亲,当然应由嫡母抚育;第二,妻的出身较妾为好,本人修养照理说也较妾为好,由嫡母抚育,可以抬高庶子的地位,所以不少妾也愿意将自己的儿子交妻抚育。如果这庶子有可能承继宗祧,成为嫡子,则一定要由嫡母抚育。比如同治皇帝,就是由咸丰帝的皇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抚育长大的。所以他与慈安的感情,还要超过慈禧。
这实在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不少庶子,甚至在襁褓之中,就被夺走,以至长大之后,与生母毫无感情。妾在家中,原本一无所有,唯一可指望的,也就只有儿子。现在,连儿子也被夺走了,那么她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指望?
更残酷的是,妾与其子,不但有母子之实而无母子之名,而且,在名份上,还应视为主仆。子因有父的血统,所以是主子;妾尽管生了儿子,也还是奴婢。所以,妾不但对夫的嫡子必须谨守礼法,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能随便教训和呵斥。有一次,赵姨娘在屋里训斥贾环,被王熙凤在窗外听见了,就教训她说:&ldo;凭他怎么着,还有老爷太太管他呢,就大口家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rdo;这就说的很清楚了:有资格教导庶子的,只是父亲与嫡母。作为生母的妾,不但没资格教训他(他现是主子),而且根本就与他没有母子关系(与你有什么相干)。论辈份,王熙凤是赵姨娘的&ldo;倒媳&rdo;。但凤姐儿是妻,赵姨娘是妾,这就有主仆的名份。再加上凤姐儿说的在&ldo;礼&rdo;(即所谓&ldo;王熙凤正言弹妒意&rdo;),赵姨娘听了,也就一声儿不敢吭了。
由此可见,妾之与妻,其地位真不可同日而语。妻为正、为嫡,妾为副、为庶。正副嫡庶,不容混淆,不可颠倒,不许僭越。这是封建宗法制度再三强调、视为国脉家本的基本原则。《左传》说:&ldo;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rdo;并后,就是妻妾不分,王后与嫔妃相提并论;匹嫡,就是嫡庶不分,嫡子与庶子等量齐观;两政,就是君臣不分,国君与臣僚权力相等;耦国,就是朝野不分,京城与都邑彼此抗衡。古人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祸之源乱之本,因为它们破坏了封建等级秩序,只能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关系上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