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六部 > 第47章(第1页)

第47章(第1页)

问心无愧、尽心尽力以后,儒家便把事情的成败交给了命运(天命)。孔子说:&ldo;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rdo;(《论语&iddot;宪问》)总之,做,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责任。至于主张能不能推行,主义能不能弘扬,理想能不能实现,都听天由命吧!

这就是儒家的&ldo;天命论&rdo;,曾经遭到墨家的批判。墨家认为,如果赞成这个理论,必定是统治者&ldo;不听治&rdo;,老百姓&ldo;不从事&rdo;,大家都消极怠工,这就&ldo;足以丧天下&rdo;(《墨子&iddot;公孟》)。其实这是歪曲,或者是误解。你想,就连明明知道做不到的事,孔子都还要去做,怎么会主张消极怠工?可见孔子的&ldo;信命&rdo;,并非不努力,更非不负责,只是不对结果抱幻想,认死理。在决定一件事做不做之前,也不问可否,不求成功。只要是该做的事,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爷的事。这就叫&ldo;成事在天,谋事在人&rdo;。请问,这是宿命论吗?

既然不是宿命论,为什么还要讲&ldo;天命&rdo;呢?原因也很简单。我们知道,人类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事事成功。何况孔子他们要做的事情,原本就是不大可能成功的。这就需要解释,也需要安慰,还需要有个说法。怎么解释?怎么安慰?什么说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恐怕也只有归于&ldo;天命&rdo;。因此&ldo;听天由命&rdo;云云,说到底,不过主张&ldo;随遇而安&rdo;。其实到了&ldo;随遇而安&rdo;的境界,也就无所谓命不命的了。怕的是&ldo;遇而不安&rdo;,这才要讲&ldo;天命&rdo;:命里有,不拒绝;命里没,不在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这怎么能说是宿命论呢?

正因为孔子的&ldo;天命论&rdo;不是&ldo;宿命论&rdo;,这才有&ldo;知其不可而为之&rdo;的精神,也就是明明知道不可能成功,还是要做。为什么做?不求如愿,但求心安。显然,在孔子看来,事情有两种。一种是应该的,一种是可能的。应该做的也有两种。一种是应该做又可能成功的,一种是应该做却未必成功的。对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说,只能选择&ldo;应该不应该&rdo;,不能考虑&ldo;成功不成功&rdo;。成功不成功的问题,交给&ldo;天&rdo;。墨子则认为,既然要做事,那就一定要成功。不成功,做它干什么?那么,不能成功怎么办?请鬼神帮忙,交给&ldo;鬼&rdo;。这就是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之一:天命还是鬼神。第二章第五节没能展开说,这里做个补充。

于是我们看到了儒、墨、道三家的异同之处:第一,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第二,道家(准确地说是庄子)无为而无求,儒家有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第三,道家无求而同于道,儒家无求而得于德,墨家有求而求于鬼。所以,儒道可以互补,儒墨就难。其实后世对墨家表示了同情的,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反倒是法家。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也是他们的批判者,还是新学说的主张者。法家对于三家,是都有继承,也都有批判的。

那么,法家继承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又主张什么呢?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