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六部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iddot;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

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iddot;卫灵公》,有一次,孔子还是问子贡:阿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然,非与)?孔子说,当然不是(非也)!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予一以贯之)。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ldo;一以贯之&rdo;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看法),也可以是基本方法(逻辑)。但如果没有,则所谓学问云云,不过一地鸡毛。可惜,中国的学术界,多的就是鸡零狗碎,少的就是一以贯之。就连民间一些人,崇拜的也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回字的四种写法他都清楚。三皇五帝,子曰诗云,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这样的人,能算知识分子吗?我看只能算字纸篓,或者王朔说的&ldo;知道分子&rdo;。

孔子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学问也不是这样的学问。这当然因为他少年贫贱,多能鄙事;又学无常师,自学成才。但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学问要有用。用在哪里?官场,社会。为什么?因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关于政治和伦理的。政治的要用于官场,伦理的要用于社会。没有用,也等于白搭。

那么,他用上了吗?

二学而优则仕(1)

孔子的学问要想用得上,只有一条路:做官。

孔子想做官吗?想。有多想?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急不可待。据《论语&iddot;子罕》,有一次,还是前面说到的那个学生──子贡,忽然问他的老师: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有美玉于斯),咱们是把它藏起来呢(韫椟而藏诸),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卖了呢(求善贾而沽诸)?前面说过,子贡这人,很会做生意,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孔子周游列国,据说就是他赞助的(当然只是据说)。现在时兴讲儒商,子贡便可算作祖师爷。因为他又有学问又有钱,还有官衔,是儒商中的顶级儒商。在商言商,所以子贡会有这话。

不过,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不能就事论事,只做字面理解。比如据《论语&iddot;学而》,有一次,还是子贡,问他老师:&ldo;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rdo;谄,就是低三下四,讨好巴结;骄,就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所谓&ldo;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rdo;,就是说,穷不傍大款,阔不耍大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却快乐,富有也好礼(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又问:《诗经》上说,要像对待象牙一样,仔仔细细地切磋(如切如磋);要像对待玉石一样,仔仔细细地琢磨(如琢如磨)。是这个意思吧(其斯之谓与)?孔子一听,十分高兴地说,阿赐呀阿赐,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诉你前面的,就知道后面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话听得我们一头雾水,这都是哪跟哪呀?原来,孔子的说法,确实比子贡的境界高。&ldo;贫而无谄,富而无骄&rdo;,只是避免了&ldo;不应该&rdo;;&ldo;贫而乐,富而好礼&rdo;,却是提出了&ldo;该怎么样&rdo;。前者是对别人,后者是对自己。前者易,后者难;前者要求低,后者要求高。因此是&ldo;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do;,即精益求精。从前者到后者,是精益求精;从子贡到孔子,也是精益求精。子贡浮想联翩,举一反三,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夸他。

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既然像打哑谜,不能就事论事,则子贡前面说的话,也就不是要做买卖,而是在打比方。子贡的问题很清楚:一个人才,一个士(美玉),是应该隐居呢(韫椟而藏诸),还是应该从政(求善贾而沽诸)?这个意思,孔子当然懂,便飞快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沽之哉,沽之哉)!我这正等着卖呢(我待贾者也)!

这里的问题是&ldo;贾&rdo;。贾,音古,商人的意思;也通价,价钱的意思。如果是后者,则孔子的&ldo;待贾&rdo;,就要读作&ldo;待价&rdo;,也就是在等好价钱。事实上&ldo;待价而沽&rdo;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但我更赞成许多学者的观点,所谓&ldo;待贾&rdo;,是在等好买主,即子贡说的&ldo;善贾&rdo;,也就是识货的人。当然,&ldo;善贾&rdo;也可以读如&ldo;善价&rdo;,即理解为好价钱。不过,宝刀赠烈士,货卖与识家。对于孔子来说,&ldo;识货&rdo;恐怕还是比&ldo;价高&rdo;重要。这当然也可以讨论,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一口气说了两个&ldo;沽之哉&rdo;,他急于从政的心情,已是跃然纸上。孔子既然都在&ldo;待贾&rdo;,则后世的读书人如果&ldo;待贾&rdo;,也不丢人。说他们&ldo;待贾&rdo;,也无贬意。认为&ldo;待价而沽&rdo;不清高,庸俗,其实是后世腐儒的看法,虚伪得很。

二学而优则仕(2)

孔子的急于从政,还惹得他另一个学生不高兴。这个学生就是子路。子路就是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也叫季路(季是排行)。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他是孔门中的老前辈,不但年龄大,而且辈分高。据李零先生考证,孔子三十五岁以前居鲁时,子路就跟了孔子,是&ldo;黄埔一期&rdo;。他在《论语》一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子贡,再次是颜回和子夏。实际上孔门弟子中最重要的也是这四个人。颜回是&ldo;学习标兵&rdo;,子夏是&ldo;文化传人&rdo;,子贡是&ldo;造圣运动&rdo;的领袖,但他们的辈分都比子路低。颜回和子贡是&ldo;黄埔二期&rdo;(孔子自齐返鲁后招收的学生),子夏是&ldo;黄埔三期&rdo;(孔子周游列国时招收的学生)。子路,实在要算作孔门弟子中的大师兄。

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ldo;浑不吝&rdo;,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是头犟牛。李零先生说他像李逵,有道理。李逵是什么样的呢?口无遮拦,经常挨骂。子路就是这样。他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老师不老师的,他可不管,非说不可。

现在就来看孔子怎么惹得子路不高兴。据《论语&iddot;阳货》,孔子曾经有过两次被人招聘做官的机会,一次是在公元前501年,另一次是在公元前490年。但是,这两次招聘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招聘者是叛军。公元前501年那一次,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盘踞费邑谋反;公元前490年这一次,则是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肸(音毕西)盘踞中牟反赵。这两次,都是家臣反叛大夫,典型的犯上作乱,而孔子居然两次都想去(子欲往)。子路就不高兴了。子路这人直呀!一不高兴,那表情就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论语》的说法是&ldo;子路不说&rdo;(说,就是悦)。其实岂止是不悦,子路还有话说,而且话说得很难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