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读城记节目 > 第50章(第1页)

第50章(第1页)

易中天《读城记》‐‐成都府

xiea发表于2006-4-1916:58:00

--------------------------------------------------------------------------------

成都是府。

成都是天府。

天府的人好安逸。

府,原本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也指管理文书或财物的官员。周代官制,设有&ldo;天府&rdo;一职,&ldo;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rdo;,看来是给周天子守库看家的。所以后来,天府也泛指皇家的仓库。天子富有四海,富甲天下,皇家的仓库通国库,自然是要什么东西就有什么东西,要什么宝贝就有什么宝贝。由此可知,一个地方,如果被冠以&ldo;天府之国&rdo;的称号,当然也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所在《战国策》云:&ldo;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rdo;;《汉书&iddot;张良传》也有&ldo;金城千里,天府之国&rdo;的说法。不过,两书所说的&ldo;天府&rdo;,都不是指成都,也不是指四川,而是指关中地区。后来,成都平原的优势明显超过关中平原,&ldo;天府之国&rdo;的头衔,便几乎成了成都和成都平原的专利。

说起来,成都号称&ldo;天府&rdo;,是当之无愧的。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约摄氏17度,平均降水量约980毫米,气候之好,是没说的了;一马平川,良田万顷,糙木常青,渠水长流,地势之好,也是没说的至于物产之丰富,生活之便利,在咱们中国,更是首屈一指。民谚有云:&ldo;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rdo;,无非说的是广州菜肴好,苏州丝绸好,杭州风景好,而柳州棺木好。但要说都好,还是成都。广州、苏州、杭州、柳州的好处,成都都有,却无其不足。成都地方比苏州大,气候比杭州好,好玩的地方比广州多,好吃的东西比柳州多,何况夙产蜀锦、号称&ldo;锦城&rdo;,还怕没有好衣服穿?吃好了,穿好了,玩好了,便是死在成都,也是&ldo;快活死&rdo;、&ldo;安乐死&rdo;,是&ldo;死得其所&rdo;吧?

更何况,成都的文化积累又是何等厚实两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不消说了,唐宋的李白、三苏也不消说了,王维、杜甫、高适、岑参、孟浩然、白居易、元镇、贾岛、李商隐、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哪一个和成都没有瓜葛,哪一个没在成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武侯祠、薛涛井、百花潭、青羊宫、文殊院、昭觉寺、望江楼、王建墓、杜甫糙堂,哪一个不是历史的见证,哪一个没有&ldo;一肚子的故事&rdo;?有如此之多文化积累的城市,天下又有多少?也就是北京、西安、南京几个吧?

这就是成都。诚如王培苟《听雨楼随笔》所言:&ldo;衣冠文物,济于邹鲁;鱼盐粳稻,比于江南。&rdo;成都,确实是我们祖国积累文化和物产的&ldo;天府&rdo;。

物产丰富,吃食就多;文化丰盈,话题就多。于是,成都人的一张嘴,就怎么也闲不下。成都人能吃也会吃,能说也会说,吃能吃出花样,说能说出名堂,而最能体现成都和成都人这一特色的,便是成都的茶馆。

一 成都的茶馆

有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

这也不奇怪。北京是城,而且是京城。天子脚下,首善之区,国脉所系,中枢所在,自然衙门多。上海是滩,开埠早而摊子大,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五湖四海风云际会,欧风美丽浪打cháo回,洋人多自然洋行也多。广州是市,以商为本,以贾为生,一天不做生意,就一天也活不下去,店铺能不多可见,衙门多也好,洋行多也好,店铺多也好,都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性质所使然。

成都就不一样成都不是京城,用不着那么多衙门;没有外滩,也用不着那么多洋行。成都当然也有店铺,但多半是饭铺、衣铺、杂货铺,少有广州那种财大气粗的银行、商号和当铺。因为成都毕竟不是广州那样的&ldo;市&rdo;,不想做也做不了广州那么大那么多的生意。成都是府,是富饶丰足的天府,而且&ldo;养在深闺人未识&rdo;,深藏在祖国大西南群山环抱之中,只有聚集没有耗散,只需享用无需奔忙。如果说,上帝亏待武汉人,有意安排武汉人吃苦(详《武汉三镇》一章),那么,他就厚爱成都人,有意安排成都人享福。成都和武汉一样,都是那种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城市:依长江划线,它在北;以秦岭为界,它居南;和武汉在同一纬度,离拉萨和上海差不多远。然而,两地的自然条件却差得远。武汉是冬天奇冷夏天酷热,兼东西南北之劣而有之;成都则冬无朔风劲吹,夏无烈日曝晒,兼东西南北之优而有之。它的天是温和的,它的地是滋润的,它的物产是极为丰富的,而这些物产的价格又是非常便宜的。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成都人,自然也就用不着操那么多心,费那么多力,做那么多事情,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闲闲地过日子就行

那么,怎么过才消停、才悠闲当然是泡茶馆。

说起来,茶,原本是中国人的爱物。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只要是中国人,很少有不爱喝茶的。不过,最爱喝茶的,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不错,江浙有绿茶,云贵有沦茶,广东有早茶,西北有奶茶,闽南有乌龙茶,北京有大碗茶,但成都人都看不上:绿茶太淡,沦茶太粗,奶茶是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则只能叫&ldo;牛饮&rdo;,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派。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水也无妨;有派,则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ldo;盖碗茶&rdo;,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在茶馆里喝茶,和在家里泡茶,大不一样。在家里泡茶,谁不会显然,只有爱上茶馆,才真正算得上是爱茶。

成都人爱上茶馆。可以说,成都人是把&ldo;爱茶主义&rdo;理解为或者表现为&ldo;爱茶馆主义&rdo;的。事实上成都的茶馆也多得有如雨后春笋。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ldo;十万大军&rdo;,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则茶客的比例便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况且,十二万人进茶馆,一天下来,得喝掉多少茶叶,多少光阴?有如此之多的茶馆和茶客,成都,实在应该叫做&ldo;茶馆之都&rdo;才好。

其实,即便在今天,成都的茶馆恐怕也仍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图三十七)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生意好得不敢让人相信。究其所以,也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市民中茶客原本就多,二是茶客们喝茶的时间又特别长,一泡就是老半天。一来二去,茶馆里自然人满为患。难怪有人不无夸张地说,成都人大约有半数左右是在茶馆里过日子的。至于另外一半,则多半进了火锅店。看来,正如北京的城门是解读北京的&ldo;人门之门&rdo;,成都的茶馆也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