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好词好句 > 第52章(第1页)

第52章(第1页)

n

&iddot;ghabheda)。但是,佛典在罗列他的罪状的同时,有时会露出一点破绽:提婆达多并不那样坏,还有人信从他。我因此想到中国一句老话--&ot;胜者王侯败者贼&ot;,一部《二十四史》,很多地方都可以碰到这种现象。恐怕提婆达多也属于败者一类。

但是,中外佛教史专家的著作中,有的也间或提到提婆达多的名字,却没有一个人认真探讨这个问题,更没有人提到,他同佛祖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意见不合,而是有更深的含义的。我借用了我国前一段很长时间内习用的一个政治术语&ot;两条路线的斗争&ot;,来表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佛典中对于提婆达多的论述我在本文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提婆达多,特别是他与释迦牟尼的矛盾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ot;胜者&ot;释迦牟尼的徒子徒孙们,最先是口传,最后写定成书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但是,正如常人所说的&ot;不能一手掩尽天下人的耳目&ot;,其中有一些真实的材料,对我今天的探讨是非常有用的,这是如来佛忠实的徒子徒孙们始料所不能及的。

因为有关的经典太多,我最后选定了以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依据,来叙述佛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与斗争。因为,这一部经名称就标出了&ot;破僧&ot;,是资料最集中的一部佛经,是专门讲提婆达多破坏僧伽统一的。

这一部佛典讲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的矛盾,用的是典型的印度方式,几乎是从开天辟地讲起的。它讲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堕落;由于堕落而争夺土地,于是产生了国王。又经过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出现了释迦种。最后出现了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的兄弟甘露饭王,生子提婆达多。因此,佛祖和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讲释迦牟尼的诞生,又用的是印度方式,烦琐详尽到令人生厌。两位主人公一出台,本经就讲他们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有矛盾?道理讲不出,也无法讲出,好像他们俩天生就是冤家对头。古今中外专讲一面之辞的书籍,往往如此,因为它们实在讲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来。后来佛祖厌倦人世,出家修道。先行苦行,不久就发现:&ot;此是邪道,非清净道。&ot;舍之而去。在这里,这一个举措虽为所有的佛传所共载,却是一个伏笔,这与提婆达多有关,下面还要谈到。后来释迦牟尼终于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了正果,成了佛。有了佛,才能有僧伽,有了僧伽,才有了&ot;破&ot;的对象,而破之者就是提婆达多。

《破僧事》接着叙述提婆达多的活动,特别是&ot;罪行&ot;,说他处心积虑要伤害释迦牟尼;又叙述他与未生怨王(阿阇世)的关系,二人先是仇人,后来又变成了朋友。又叙述提婆达多与六师外道之一的晡剌拿的关系。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是其中却隐含着提婆达多的宗教哲学思想,下面我还要谈到。《破僧事》又叙述了提婆达多处处同释迦牟尼对着干,别立&ot;五法&ot;。这对了解提婆达多的宗教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ot;五法&ot;都是针对释迦牟尼的:第一,不食乳酪;第二,不食鱼肉;第三,不食盐;第四,用衣时留长缕绩;第五,住村舍内。这&ot;五法&ot;对于了解提婆达多同释迦牟尼的斗争,有重要作用。下面又讲到提婆达多破僧的五种禁法:第一,不居阿兰若;第二,于树下坐;第三,常行乞食;第四,但蓄三衣;第五,着粪扫服。以上这些细节,实际上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内容。《破僧事》又记述提婆达多堕入地狱,舍利弗到那里去看望他。

第86节:回到祖国(39)

《破僧事》接着叙述,提婆达多原来有了神通,后来因为做了恶事又失掉神通。又叙述提婆达多率领五百苾刍(比丘)在人间游行。这说明,提婆达多还是有追随者的。阿阇世王爱乐他,送给他五百车粮食,可以想见,二人已经成了好友。提婆达多千方百计地挑拨阿阇世与自己父亲的关系,终于使阿阇世把父王囚禁致死。提婆达多又一次一次地设计害他,终未得逞。《破僧事》最后利用阿阇世对世尊讲的一番话说明了晡剌拿的主张:&ot;无善恶业,无善恶报,无施与祀,无施祀业,无父母,无父母恩,无有此世他世,无有修道得圣果者,无有圣人,无罗汉果者,四大散已,无所依止,若有人言今世后世业因业果真实有者,皆是妄言。智慧所说,愚人所谈,二俱皆空。&ot;这一段话明确无误地说明了晡剌拿的接近印度古代唯物论者的异端邪说。可是他是提婆达多的好友。从中也可以看到提婆达多思想之一斑。

三、论述中的矛盾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彻头彻尾讲实话的人才能在言语中没有矛盾。《破僧事》以及其他正统正宗的佛典,对提婆达多的叙述不是实话,而是有意地歪曲与诬蔑,因此必多矛盾,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在本文中着重指出了两大矛盾:第一个是叙述本身的矛盾;第二个是叙述的事实与以后历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一个矛盾中又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提婆达多真正是一个人格卑鄙干尽了坏事的家伙吗?二,提婆达多真正是一个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缺少徒众的坏人吗?有一些问题我在上面行文时已稍稍点到过。现在再补充几个例子。《破僧事》及其他一些佛典的律部经典都讲到一件事:如来佛派亲信舍利弗或阿难,跟踪提婆达多到王舍城去,告诉那里的婆罗门及长者居士说,提婆达多是一个坏人。这有点像中国&ot;文化大革命&ot;中一些&ot;造反派&ot;的头子们常用的手段,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把某一个人&ot;搞臭&ot;。这样做,必须会说假话,会造谣诬蔑。不意几千年前印度的佛祖的徒子徒孙们就曾这样干过。我再举一个例子--实际上,上面已经谈到过--许多律部经典同《破僧事》一样,都记载着,提婆达多是拥有徒众的,至少有五百个。&ot;五百&ot;可能是一个象征的数字,说多就用&ot;五百&ot;,比如&ot;五百罗汉&ot;之类。总之,提婆达多是有徒众的,而且为数不少。徒众中不但有和尚,而且也有尼姑。

现在谈第二个大矛盾。如果提婆达多真正像《破僧事》和其他律部经典所说的那样坏的话,他活着下地狱,也是罪有应得的。可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的却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佛灭度将近一千年以后,五世纪初,中国的高僧法显在拘萨罗国舍卫城中竟然看到了提婆达多的信徒们,他们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牟尼。又过了二百多年,唐代的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十,羯罗拿苏伐剌那国条中写道:&ot;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ot;可见到公元七世纪,提婆达多一派的僧徒还在活动。&ot;不食乳酪&ot;一语值得注意。我在上面已经说到提婆达多所立&ot;五法&ot;中第一法就是&ot;不食乳酪&ot;。一个微不足道的宗教禁忌竟然有这样长、这样强的生命力,真不能不令人佩服!晚于玄奘几十年到了印度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翻译者义净,在一条夹注中说:&ot;在处皆有天授(按即提婆达多)种族出家之流。&ot;可见其地区之广以及人数之众。可惜在以后的记载中就再也找不到这类的记述,提婆达多徒众的历史陷入渺茫之中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