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唐朝的故事100字左右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两汉的察举制度本意是在消灭特权、破除世袭,不料到头来又造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和另一种变相的世袭。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已经流弊丛生、不堪一问了。选举出来的都是名不符实的人,既无才又无德。就像桓、灵之际民间歌谣所唱的那样&ldo;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rdo;,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

进入曹魏时期,两汉察举制度既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

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ldo;九品中正制&rdo;。

曹操是一个乱世枭雄,他的政治作风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所以选拔的都是具有实际能力和能够对现实政治作出贡献的人。所谓&ldo;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rdo;。(《宋书&iddot;恩幸传序》)

此项制度本来也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行政措施,及至曹丕篡汉登基,便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起,在两汉延续了四百年的察举制度彻底终结,&ldo;九品中正制&rdo;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府于州郡中特置&ldo;中正&rdo;之官,专门担任选举之责、品评地方人物,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人才评选的标准有三:一、&ldo;薄伐&rdo;(家世出身);二、&ldo;状&rdo;(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ldo;品&rdo;(人品优劣)。人物的品级评定后,再由各级中正官依次上报,最后报告中央司徒府。

曹魏推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ldo;杜绝朋党&rdo;、&ldo;破除门阀&rdo;,加强曹魏中枢政权的力量。可施行不过数十年后,产生的流弊比之两汉察举便有过之而无不及。

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就在于一切都取决于&ldo;中正官&rdo;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选择人才虽然有一个表面上的标准,但这套标准却很难做到真正客观,更无法量化,最终仍然是以中正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于是便滋生了&ldo;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rdo;、&ldo;一人之身,旬日异状&rdo;等种种弊端,导致&ldo;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rdo;、&ldo;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rdo;等等社会局面。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万端,官场腐败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九品中正制一直沿袭到了隋朝初年,至开皇中期才被罢废。

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创设了&ldo;进士科&rdo;,令天下士人&ldo;投牒自进&rdo;,由朝廷举行策试,后又改试诗赋。

这就是科举制的开端。

科举制虽由隋炀帝始创,但不久便遭逢战乱,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科举制才得以正式确立。

所谓科举,即&ldo;开科举士&rdo;之意。唐代先后所开的科举名目甚多,主要有&ldo;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rdo;八科,其中&ldo;秀才科&rdo;于高宗永徽年间罢废,除&ldo;明经科&rdo;与&ldo;进士科&rdo;外,其他均为专科,不为世人所重;有唐一代,独为世人所重者,唯有&ldo;进士&rdo;一科。

五代的学者王定保说:&ldo;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rdo;(《唐摭言》)

陈寅恪先生也说:&ldo;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尊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实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专政之时。及至玄宗,其局势遂成凝定,迄于后代,因而不改。&rdo;(《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代的科举考试在原则上面向所有人开放(工商从业者除外),任何

第18章&iddot;科举2

十二科举制与社会公正(3)

人只要自认为有应举的能力,就可以&ldo;怀牒自投&rdo;,向所在地的州县报考,既不需要像两汉那样经过地方官察举,也不需要像魏晋以来那样等待九品中正评定。

虽然唐代的入仕之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却非常严格。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礼部的大考。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必须再通过吏部举行的考试,及格者才能正式授官。

吏部考试有四个条件:&ldo;身、言、书、判&rdo;。&ldo;身&rdo;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ldo;体貌丰伟&rdo;;&ldo;言&rdo;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ldo;宏词辩证&rdo;;&ldo;书&rdo;是指书法,讲究的是&ldo;楷法遒美&rdo;;&ldo;判&rdo;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ldo;文理优长&rdo;,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大理寺过去的疑难案件,&ldo;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rdo;,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也就是说,要在唐朝政府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府、礼部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吏部近乎苛刻的遴选: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ldo;判文&rdo;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