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民国那些人徐百柯在线阅读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这是1932年,雷海宗应聘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开设&ldo;中国通史&rdo;课程,当时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上&ldo;教授印象记&rdo;描绘的形象。

‐‐‐会上,有教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做批判发言。因发言者南腔北调,再加上声嘶力竭,也听不清讲些什么。然而,会场那严肃的气氛,情绪的激昂,震天的口号声,真有刺刀见红的感觉。……最后是被批判者的自我批判,因离得太远,看不清人的模样,只听他说:&ldo;我叫雷海宗,反苏反共二十多年……&rdo;

这是1957年雷海宗被划为&ldo;右派&rdo;后,为了对新生进行阶级教育,学校安排新生旁听批判雷海宗的大会。

从1932年到1962年,一位学者的人生在1957年被划断。

雷夫人记得,1957年夏,天津市召开&ldo;反右&rdo;大会,会上雷海宗被划为&ldo;右派分子&rdo;,会后他回家进门时弯着腰,很沉痛地对夫人说&ldo;对不起你&rdo;。次日,他突然便血两马桶之多。&ldo;他躺倒了,从此无人敢进我们家门。我二人终日默默相对,食不甘味,寝不安眠。&rdo;历史系叫他作检讨,不知写了多少次,直至骂得自己一无是处,方能通过。

等到雷海宗摘掉&ldo;右派&rdo;帽子后,系里纷纷来人,对他说,这门课无人教,那门课无人讲授,&ldo;恨不得他成为孙大圣&rdo;。1962年春,患慢性肾炎已3年,严重贫血,乃至全身浮肿、步履艰难的雷先生,坐三轮车来到教室,重上讲台。

史学大家何炳棣上世纪30年代求学于清华历史系。他认为,由于近20年来学界对陈寅恪的研究和讨论十分热烈,目前不少学人认为陈寅恪是所谓&ldo;清华历史学派&rdo;的核心,但&ldo;事实上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绝不是以陈寅恪为核心的&rdo;。

当时蒋廷黻担任系主任。他采取的革新措施之首就是聘请雷海宗回母校主持&ldo;中国通史&rdo;这门基础课程。雷海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即开始以文化形态史观试图建树中国通史的宏观理论架构。因此,何炳棣记忆中的清华历史系显然更加多元,&ldo;当时陈寅恪先生最精于考据,雷海宗先生注重大的综合,系主任蒋廷黻先生专攻中国近代外交史,考据与综合并重,更偏重综合&rdo;。

雷海宗开启了史学界的风气,堪称一代宗师。然而后世研究者看得很明白:他的学术观念和思想,与后来取得学术话语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左。&ldo;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资产阶级史学权威,在解放前就曾以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违的文化史观闻名于世。虽然,解放后的雷海宗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觉得找到了真理,发现了新的世界,&lso;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rso;使其恢复了&lso;青年时期的热情&rso;,但在当道者眼中他的世界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所以必须清算。&rdo;

他在1957年的遭遇,被后人称为&ldo;蒙难&rdo;。当权者甚至拟定了一个为期两年的&ldo;批判计划&rdo;,&ldo;以批判雷海宗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为重点,一共十五项题目&rdo;。&ldo;披着史学家外衣的、具有二十多年反苏反共政治经验的老牌右派分子&rdo;等罪名不断袭来,温文尔雅的雷教授终于声嘶力竭地承认&ldo;我叫雷海宗,反苏反共二十多年……&rdo;。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2)

2002年,雷海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南开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但有观察者感到遗憾:现在的纪念者大多也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读起他们的回忆文章,还是感觉有些史实较为晦涩,不提也罢。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1)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宝山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务领导,研究社会学、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史等,卓有成就。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主席从主席台上下来,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

研究者这样解读这张照片: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时毛泽东见其他人均离席走动,惟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顾问。毛泽东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显要,很&ldo;露&rdo;脸,而这一张,却是个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委员情绪饱满,谈锋正健,案几上摞着文件,左手中的烟斗似乎还有余热。建国伊始,知识分子心情舒畅、欲展抱负的情态跃然其间。同时,我们从领袖谦恭的背影里,也不难看出国家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殷殷之情。然而,就在六年以后,知识分子即厄运临头,被打入了&ldo;另册&rdo;,及至&ldo;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rdo;更革出了个&ldo;知识越多越反动&rdo;。潘光旦也未能幸免,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7年含恨辞世。这些遭际,是照片上的那个潘光旦所万万不会想到的。

收录这张老照片,编者尚需补白一句:&ldo;潘光旦或许不为人熟知,在此聊补一笔。潘光旦,社会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rdo;

今年费孝通辞世,有人敏锐地指出:&ldo;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失去了一位最为敏锐的见证人。&rdo;在中国社会学史上,费孝通属于第二代学者。尽管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上,他经常跟上一辈人在一起,但他总是清楚地意识到在为人、为学上两代人的差异。他所感受到的&ldo;代&rdo;的差异不仅局限在社会学界,而是更广泛地存在于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之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