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发放许多额外的&ldo;冗禄&rdo;,比如高官在退休后还有发放&ldo;祠禄&rdo;,对于其后代还有&ldo;荫俸&rdo;等,以示皇恩浩荡。只是随着官吏数量以及&ldo;恩荫&rdo;人数的不断增多,这笔开销几乎成了无底洞。我们不要忘了,帝国为了维持与辽、西夏的和平,每年还提供大量的&ldo;岁币&rdo;,这也是极大的开销。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帝国表面风光,实际上财政已是捉襟见肘。
再来说说大宋的军事力量。
光从数量上看,英宗时代116万的常备军,放在今天也算是庞大的武装。可是大宋军事上的孱弱,在仁宗时代就尽现无遗了。且不说与西夏交锋时完全处于下风,就连西南算不上强大的侬智高,凭着数千兵力就可蹂躏两广,一路向东打到广州城下。这么多的军队干什么用呢?
宋朝在军事上积弱,是有历史原因的。
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篡取政权后,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势力强大、中央政权脆弱的经验,采取&ldo;强干弱枝&rdo;的政策,把兵权收集于中央,大大削弱地方兵权,建立起&ldo;内重外轻&rdo;的军事制度。在宋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这种军事制度的弊端尚未明显体现,当时用于扫平诸雄的主要力量,都是中央的禁军。
自&ldo;澶渊之盟&rdo;后,帝国进入长期和平时期,这种军事制度的弊端显露无遗。全国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于中央,那么边防怎么办呢?于是朝廷采取了一种轮戍的办法,中央禁军轮流到边疆戍兵。边疆将领没有一支固定的军队,军队没有固定的指挥官,&ldo;兵无常帅,帅无常师&rdo;,将领与士兵长期严重脱节,士兵的训练水平很低。遇到边疆有战事时,匆匆派中央军前往,结果士兵既不熟悉敌情,也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将领,战斗力自然十分低下。
朝廷积贫,国家积弱。
帝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时候,一位伟大的人物横空出世,他便是以变法光耀史册的王安石。
公元1067年,过渡皇帝宋英宗病死,他的儿子赵顼继位,史称宋神宗。
是年宋神宗年仅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在宋朝诸帝中,除了开国的宋太祖、宋太宗之外,就属这位宋神宗比较有雄心壮志。面对暮气沉沉的政坛,年轻的皇帝自然心有不甘,偌大一个帝国,却要受制于契丹、西夏,这皇帝脸上也没有光彩。他渴望着能像秦皇汉武那样,把帝国建成为一个超级强国,可是要怎么做呢?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人,此人便是王安石。
为什么是王安石呢?
我们且来简单说说王安石的经历。他出生于1021年,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任淮南判官,开始其仕途生涯。二十七岁时,王安石任鄞县知县,在任四年,政绩卓著,后调任舒州通判。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ldo;唐宋八大家&rdo;之一,他的文章、学问著称于当世,得到大文学家曾巩、欧阳修以及宰相文彦博等人的一致交赞,声名显于当世。1060年(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入京,出任三司度支判官,相当于财政部预算署署长。当时他便向仁宗皇帝上了一道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是未被采纳。英宗皇帝即位后,王安石因母亲去世,依旧例守丧数年,暂时离开政坛。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思想家,他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有非凡的见解,故而即便在野,仍有相当影响力。宋神宗之所以对王安石印象深刻,主要是从韩维那里得知其政治见解的。
韩维乃是王安石的好友,宋神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韩维是太子府的书记官,经常给太子讲学论道,说到精彩之处时,他总是停下来谦逊地说:&ldo;这不是我的见解,这是王安石的见解。&rdo;正因为如此,宋神宗即位后,试图振衰起弊,重整国家雄风时,自然想到了王安石。
很快,王安石复出了。神宗皇帝先是任命他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进京,皇帝亲自召他入对。
神宗皇帝开门见山便问:&ldo;治理国家,以何为先?&rdo;
王安石答道:&ldo;择术为先。&rdo;
神宗又问:&ldo;唐太宗如何?&rdo;
王安石回答说:&ldo;陛下当效法尧舜,何以效法太宗皇帝呢?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只是末世学者不能通达,以为高不可及罢了。&rdo;
我们都知道,尧舜在古代被认为是最为圣明的君主,王安石强调,为政就必须向最高的尧舜之道看齐。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先秦的商鞅变法,另一次便是王安石变法。但是俩人的路是截然不同的,商鞅变法走的是法家路线,而王安石变法走的则是儒家路线。
神宗又问了一个问题:&ldo;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rdo;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王安石并没有当场回答,而是写了一篇文章作答,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已经十分明确了。他指出,&ldo;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rdo;,并且矛头直指&ldo;积弱&rdo;、&ldo;积贫&rdo;两大问题:&ldo;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