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战神的耶律休哥生平第一次败得这么惨,这对契丹也是一大心理打击。萧太后心里也明白,此时契丹并没有打败大宋的实力。连年的战争,对于宋、辽两国都吃不消,虽然谁也没有主动提出议和,但战争实际上告一段落了。从这一年(公元989年)一直到宋太宗去世(公元997年),宋辽之间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战事。
北方战争的压力减轻了,可是在帝国西南,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却悄悄酝酿着。
十六 盛世危机:王小波、李顺起义
淳化四年(993),太宗皇帝的统治已进入第十七个年头,帝国看上去风平浪静,谁也没有预见到,一场大风浪就要到来了。
之所以没人预料得到,是因为风浪来临之前,仅仅只是微波荡漾罢了。这一年二月的某天,西南的一座名为青城的小县城,气氛与往日不同。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手上挥舞着菜刀锄头棍棒,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一个人的演说,当那人说到&ldo;吾疾贫富不均,今与汝均之&rdo;时,台下这些人热情之火焰被点燃了,个个热血沸腾。
他们是要干什么呢?造反!
在台上喊出&ldo;均贫富&rdo;口的这个人,叫王小波,是青城县人,他为什么要造反,其他人为什么要跟着他造反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青城县位于四川,在大宋帝国统治之前,属于后蜀。我们前面说过,当年宋军平定后蜀时,在这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蜀地人民奋起反抗,在全师雄的领导下,与宋军浴血奋战,但最后失败了(请参阅前文)。武装反抗失败后,不屈不挠的蜀地人民又上访,到京城告御状,宋太祖不得不处分了一些宋军将领,以平民愤。但是,处分太轻,这也导致一种现象,被朝廷派到四川当官的人,总想方设法捞点好处。在王小波起义前,朝廷曾派秘书丞张枢到四川巡视,他一口气就挖出官员贪赃枉法者一百多人,可见这里腐败到什么程度。
大家都知道,四川号称&ldo;天府之国&rdo;,物产丰富,按理说,百姓生活水平不低,干吗要造反呢?其实不然。其一,宋朝平定后蜀,把大量的金银财宝搜刮一空,要么运往京城,要么中饱私囊;其二,赋税太重;其三,政府在四川设置&ldo;博买务&rdo;,就是垄断布帛买卖,商旅不得私下交易,后来又垄断茶叶。
话说这个王小波,原本是个贩夫走卒,做茶叶生意为生。打从政府实施茶叶、布帛专卖后,大量以此为生的蜀民陷入生存危机中,没活路啊,怎么办呢?蜀民有闹革命的传统,你大宋朝廷不是好东西,派来的地方官不是好东西,我反了!就这样,王小波纠集一批失意落魄的贫民,操起棍棒菜刀锄头,打出&ldo;均贫富&rdo;的口号,造反了。
起初,造反军规模很小,一百人罢了。可是王小波点燃了蜀民的愤恨之火,许多穷苦百姓一听说有人闹革命,还均贫富,这诱惑力太大了,纷纷前来投奔,造反军的规模迅速膨胀。王小波颇有眼光,他心里盘计着,若想更多人参加造反军,就得杀掉几个百姓深恶痛绝的官。杀谁呢?他想到一个人:彭山县令齐元振。
这齐元振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人神共愤呢?他是贪官、恶吏,但这并不是他区别于别人之处,他的厉害之处,在于阴险狡诈。我前面说过,朝廷曾派张枢到四川,张枢一下子抓了百来个贪官,但是,贪官名单上并没有齐元振。齐元振不仅没上贪官名单,反而被张枢列在清官名单的第一位,上面还标注他&ldo;清白强干&rdo;。这就是齐元振,贪婪、残暴,却没让朝廷抓住任何把柄,还博得好名声。可是百姓的眼睛比皇帝特使的眼睛明亮,朝廷不能惩罚恶人,就让人民群众来惩罚吧。
王小波带着造反队伍,杀向彭山县,很快攻破县城,把齐元振给逮住了。这位造反派头头把县城百姓都叫过来,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当众处决贪官齐元振,杀死后还不够,把他肚子给剖开来,干什么呢?这个贪官就是满脑袋想钱吗,我就用钱填饱你。于是把钱币倒进他的肚子里,看你还得享用不?第二件事,把齐元振这些年搜刮到的财物,全部分给百姓。&ldo;均贫富&rdo;不是口号,王小波说到做到。
这么一来,王小波的威名在蜀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投奔起义军,起义规模越来越大。
不过很可惜,这位出色的起义军领袖,在不久后的一场战役中重伤而死。当时王小波率领起义军,与西川都巡检使张玘所率的政府军在江源县激战。此战起义军大胜,斩杀张玘。可是在战斗过程中,王小波也被张玘射中一箭,射入额头,这是致命伤,不久后就死了。大家便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大首领,继续领导起义军。
李顺继承王小波&ldo;均贫富&rdo;的思想,颇有早期共产主义色彩,他每攻克一地,总是召集乡里富人大姓,把家里财物、粮食统统拿出来,除了保留一部分生活必需品之外,其余全部没收,用于赈济贫苦百姓。这支起义军纪律严明,对寻常百姓秋毫无犯,因此得受民众支持,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起义军的队伍扩大到了数万人,接连攻陷蜀、邛诸州,杀死官吏无数。后来又攻破永康军、双流等县,目标直指成都。李顺第一次攻打成都并不顺利,尽管打到了西郭门,攻势还是被守军遏制了。李顺便转而进攻汉州、彭州,连连得手。此时起义军如日中天,发起第二次成都攻坚战。这次大宋守军终于没有顶住,守卫成都的郭载、樊知古等人落荒而逃,逃往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