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宋太祖下诏御驾亲征。曾经两度北伐的李继勋仍然担任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赵赞为马步军都虞侯,各自率自己的部队开赴前线。宋太祖料定契丹必将出兵援救北汉,遂以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密切关注契丹人的动向。
就在宋朝军队磨刀霍霍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契丹国主辽穆宗遇刺身亡。原来辽穆宗乃是一个残暴之人,嗜酒好杀,喜怒无常。他的近侍奴仆终日惶惶不安,唯恐哪里触犯国君,便稀里糊涂成为刀下之鬼了。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奴仆亦然。某一日,辽穆宗喝醉了回到行宫,几名近侍奴仆铤而走险,将其刺死。辽国突发如此变局,对大宋远征军十分有利,若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北汉,契丹人必定难以及时救援。
出乎宋太祖意料的是,北汉抵抗意志之坚强,要远远超过他的判断。
北汉国主刘继元派遣大将刘继业、冯进珂率兵驻屯于军事要地团柏谷,这也是通往太原的门户。说到北汉大将刘继业,很多人可能摇摇头,没听说过此人,可是倘若说起他的另一大名,大家就如雷贯耳了。他就是大名鼎鼎、名垂青史的杨家将第一代名将、杨令公杨继业。日后他成了北宋的一员名将,可是如今他却是北汉的将领,与宋军正浴血厮杀哩。
刘继业深知宋军实力强大,遂派卫队指挥使陈廷山领着数百名骑兵,来回侦察巡逻。李继勋的大军杀到团柏谷后,陈廷山非但没有把重要军情向刘继业汇报,反而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降了。负责情报收集的将领都投降了,北汉在团柏谷的军事部署毫无秘密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刘继业选择了保全实力,撤往晋阳。北汉皇帝刘继元一怒之下,把刘继业的兵权给夺了。
李继勋突破团柏谷后,进逼太原城。不久后,宋太祖赵匡胤亲临太原前线。宋军对太原发动了一个月的进攻,却进展缓慢。
当时有人对宋太祖建议说,应该增调军队,加大攻城力度。宋太祖尚未回答,只见旁边闪出一人道:&ldo;陛下自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为何不用呢?&rdo;赵匡胤定睛一看,原来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陈承昭的话令宋太祖有几分不解,能上战场的兵都用上,哪来的千军万马呢?陈承昭笑着用马鞭指向汾水,宋太祖望着滚滚河水,会心一笑。
很快,在太原城东南方,一座人工长坝建了起来,拦截汾河水。待水位高时,决堤灌城。汾水灌进太原,给太原军民的生活及防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边要与宋军作战,一边要在城里抗洪救灾。与此同时,宋军加大外围进攻,李继勋攻城南,赵赞攻城西,曹彬攻城北,党进攻城东。
危在旦夕的太原城并没有沦陷,守城军队以积极出击代替消极防御。特别是北汉悍将刘继业,尽管被降职,可是在太原保卫战中,他表现相当出色,多次领兵偷袭宋军阵地。但是,倘若无外援,北汉将面临灭顶之灾。
契丹人反应迟缓,原因在于国内政局动荡。
辽穆宗意外被刺身亡后,辽人拥立耶律贤为皇帝,是为辽景宗。辽景宗乃是辽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名君,他上台后,废除了穆宗的一些苛政,提拔一批贤才,巩固了自己的权势。此时辽国尚无法全力以赴救援北汉,在太原被围两个月后,才派出一支实力并不算强大的军队救援,但遭到宋军伏击,损失一千人。紧接着,辽国从定州方向入侵大宋,试图以此牵制在北汉作战的宋军主力。然而这一企图又以失败告终,早有防备的韩重赟在嘉山设伏,大破辽军。
宋太祖知道,辽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必须要尽快拿下太原。
皇帝亲自出马指挥作战,要是不能攻克,这脸面可不好搁啊。此时已是农历五月,正是盛夏时节,也是河流的丰水期。若是此刻再决河淹城,威力更加巨大。于是宋太祖亲自选址,在太原城北处建坝截流后,将水灌入太原。同时,水军从城东南方向发动强攻。战斗打得极其惨烈,宋军的进攻遭到顽强的阻击,损失惨重。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在战斗中被流矢射中脑袋毙命,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中箭后落水溺死,高级将领伤亡尚且这么大,士卒的伤亡更不必说了。
当时太原城的情况是这样的,城南受洪灾最严重,外城基本被淹,内城也开始进水,民心恐慌。北汉守军想方设法要堵住入水口,可是宋军发射密集的箭雨,破坏守军的抢修。最后令太原城得以生存的原因,竟然是漂浮着的水草,这些水草积在城门入水口处,累积多了,居然把入水口也堵塞了。
时间已是闰五月,宋军陈兵于太原城下已历时五个月,能想的招数都用上,连引水灌城都灌了两次,可是太原城还岿然耸立。太原一带成了一片汪洋之地,守城者固然十分吃力,攻城者也不轻松。雨季来临了,宋军驻扎城外草地上,泥泞不堪,卫生条件恶化,上吐下泻的病症开始增多。
更糟糕的是,契丹的生力军出现了。
契丹国内政权平稳过渡,辽景宗终于可以腾出手,大举出兵救援北汉了。辽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兵锋已抵太原西。辽军一路前来,人疲马困,也没有气力马上投入战斗。统帅乌珍要求士兵们擂鼓、点火把、造声势,给太原守军壮胆助威。眼看援军到来,北汉士兵顿时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