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行公务时,杰克逊和林肯的风格十分不同:出于一种责任感他绝不向任何人低头屈服。即便是神父来,请求他赦免几个逃兵,也是白费唇舌。当时,他先是沉默不语,后来,当神父说到:&ldo;将军,想一想您在上帝面前的责任吧!&rdo;他便一下子跳起来,把神父赶出了帐篷,嘴里还喊着:&ldo;这是我的职务。你去做好你自己的事儿吧!&rdo;这种坚强来自于他那不可比拟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又恰恰来自于上帝,因为他曾说:&ldo;我的信仰告诉我,在战场上我就像在床上一样安稳。上帝已经决定了我的死期。对此我无需多费脑筋,我会随时为此作好准备的。&rdo;
他的死颇带有一些讽刺意味:在军中广受爱戴的他恰恰是被自己士兵打出的一颗流弹所伤;在用担架把他送往战地医院的途中,因为一个抬担架的士兵挨了一枪,所以他又一次摔了下来,死神就这样张开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上帝这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有人说,倘若他活着,战争的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当然,事实上这场战争到底是胜是败并不取决于某一位将军的生死去留。北方的强大实力以及它所实行的封锁必将导致它最终的胜利。
不过,待到北方取胜却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十六、焦急的等待(一)
交战双方的背后还站着欧洲;总得说来,欧洲是同情南方的。拿破仑欲出面干涉美国战事已有两年时间了。但他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因为他的真实目的既不实际又有些危险,那便是占领墨西哥。对美国的内战,俾斯麦则保持中立,但后来他也承认说:他还是同情南方的绅士。只有俄国沙皇公开支持北方: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初,他刚刚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他觉得支持北方是一个最合适的方法,从根本上和道义上来掩饰他反英的政策。
若是欧洲决定采取干涉行为,那么英国的态度可谓举足轻重,众所周知它是完全偏袒南方的。对于英国商业界而言,美国北方是它的竞争对手,对它没有丝毫用处,而南方则是它不可缺少的合作者,能向它提供大量的原材料。现在,由于北方实行封锁,南方的主要产品棉花没法输人英国,所以英国经济的命脉轻工业正面临崩溃。历史学家们没有理由去谴责南方脱离联邦,因为就在八十年前,美国刚刚从英国脱离出来,而各国的政治家们也更是巴不得美利坚合众国早日分裂,因为不这样的话,那不出五十年,美国便会成为海上一霸;即便是那些伦理学家们,也有袒护南方的,有的是因为南方势力较弱,而他们习惯于同情弱者。格来德斯通认为发起战争的原因十分荒谬,狄更斯则认为无论有什么原因都不应该发动战争。狄斯罗里严格保持中立,而达尔文、泰尼森、约翰。斯图尔特和米尔则坚决表示了他们对奴隶及奴隶解放者们的同情,以挽救英国的名声。在这批有识之士背后除去一些中产阶级市民之外,还站着英国的工人阶级。虽然工厂的倒闭使他们不得不忍受饥饿的痛苦煎熬,但他们却坚信,一个人自由与否并不取决于他们的肤色深浅。
当时,北方一个勇敢的海员拦截了一艘刚从南方的港口启航的英国船只。这艘名叫&ldo;特仑特&rdo;的船上载着两个南方的代表。他把这两个南方代表押解上岸,武力扣留了他们。于是,英国的参战似乎已是不言而喻了,而且,北方所有的敌人都有了向北方宣战的理由。伦敦和纽约双方舆论发生了论战,一方要求释放人质,否则就发动战争,另一方则在大规模地颂扬那位海上英雄。这时,林肯却不动声色,面对诸多口出狂言的部长,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像当年的布朗事件一样被过分夸大,同时他也认识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轮回,他下定决心再次冒天下之大不违,宣告说:&ldo;我恐怕叛国者们会成为众矢之的。至于中立权利,我们必须要遵守美国的原则来处理。我们就是按照这种理论和英国打仗的。如果英国现在表示抗议,要求释放人质,那我们必须要这样做,而且我们还得向他们道歉。&rdo;英国人果真很看重这一点,于是林肯的这一举动,使迟到的南方代表遭受了英国的冷遇。在危急时刻,林肯又一次挽救了国家。
战争期间,在处理收复的土地时林肯是非常小心的,不实行任何惩罚措施,他只是说:&ldo;破了的蛋是无法修补的‐‐除了接受它过去在联邦中的地位之外,路易斯安那别无出路‐‐那些打破的蛋必须被排除在外。现在行动越迅速,无法修补的东西便会越少。本届政府当然不能老把全部赌注都押在这场游戏中,而听任敌人们一个子儿都不押。那些敌人应该明白,在经过了长达十年图谋毁灭政府的活动不能得逞之后,他们不可能再一无所失地回到联邦来。如果他们还想恢复原来的联邦的话,那我想,现在就已经是时候了!&rdo;
在给阿肯色州州长的信中,他写道:&ldo;请尽可能给人民机会,让他们在这次选举中表达自己的愿望……无论如何,要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选出来的人必须是愿意像以前一样维护宪法,对它不抱任何怀疑的人。&rdo;
此时此刻的林肯正焦急地等待着战场上的胜利,到那时候,他就能让抽屉里那篇宣言重见天日了。然而他着急也是白搭,等来的只是时局的愈加混乱。八月底北方的新任将军被李将军打败了,又是在布尔溪,他的军队四散奔逃,回了首都,引起了华盛顿各界人极大的恐慌。李将军又一次侵人马里兰州。这次失败的部分责任在于麦克莱伦,他没有按照命令准时进攻,好像是有意要让自己的这位同仁吃败仗似的。然而这件事不但没让他引咎辞职,林肯还坚持巩固了他的地位,目的是重振低落的士气,所有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然而事实上,虽然麦克莱化很适合这种工作,在军中的威信也颇高,虽然他作为民主党人比起一个本党的同仁来更难以让林肯发落,但林肯留他作统帅的时间还是太长了;不久林肯就会发现,他错误地估计了对方的道德品质的低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