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号开建之后,冯承乾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德意志第二帝国赠送的六艘大型战舰送回去,委托威廉港造船厂、基尔海军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与布洛姆-福斯造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
当然,改造方案由冯承乾提供。
严格说来,这六艘战舰,即“拜仁”号与“巴登”号战列舰,“德夫林格”号、“吕佐”号与“兴登堡”号战列巡洋舰,以及“柏林”号快速巡洋舰的舰龄都不到十五年,短的才十二年,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全面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华盛顿条约”框架内,这六艘战舰的性能都不算差。
只是,这六艘战舰,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冯承乾的要求。
别的不说,除了“柏林”号,另外五艘战舰的最高航速都太低,根本不可能在几年之后为航母护航。
要知道,冯承乾规划中的大型航母,最高航速在三十三节以上。
正常情况下,护航战舰的航速应该比航母高两节,而最低要求也只能比航母低两节。
显然,两艘“拜仁”级的速度太慢了,而三艘“德夫林格”级如果为满足护航增强了防空火力,航速肯定达不到三十一节。
结果就是,现代化改造的核心就是更换动力系统。
当然,六艘战舰的改造方式并不完全一样。
两艘“拜仁”级除了更换动力系统,使最高航速达到三十二节之外,还拆除了所有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巴登”号增添了旗舰所必须的指挥设备,此外还对主装甲带做了调整,该为“重点防护”,即拆掉次要部位的装甲、加强关键部位的装甲。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强了水线以下部位的装甲厚度,把主装甲带的保护范围延伸到舰底。防护方面,最大的改进是增强水平防护,水平装甲分为两层,即在保留原有水平装甲的基础上,增添一层厚度为七十六毫米的装甲甲板。
显然,这些改进,都是针对未来的海战。
因为经费有限,所以在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返回中国的时候,两艘“拜仁”级都没有安装副炮。直到一九三零年,两艘战舰回国的第二年,才在江南造船厂安装了副炮,而且是一百毫米副炮。两年之后,两艘战舰再次进入江南造船厂,安装了八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十六门二十毫米高射炮。到此,两艘战舰上,各有十二门一百毫米、三十二门四十毫米与十六门二十毫米高射炮。
要知道,这才是一九三二年。
如果以防空火力为准,当时没有一艘战列舰在两艘“拜仁”级之上,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安装这么多高射炮。
显然,高射炮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艘“拜仁”级没有来得及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通过临时改装,增添了十六座双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数十门二十毫米高射炮,把高射炮的总量提高到了近两百门。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拜仁”号还进行了第三次防空火力强化改装,用双联装七十毫米高射炮取代了八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成为第一种拥有四梯次防空火力的战舰。
相对而言,三艘“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改造工作更加全面。
与“拜仁”级一样,这三艘战列巡洋舰也更换了动力系统,但是并没有因此使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原因很简单,这三艘战列巡洋舰全部加强了装甲防护,主装甲带的厚度与防护区域与“拜仁”级一样,也安装了第二层水平装甲。也就是说,在完成改造之后,三艘战列巡洋舰实际上已经不是战列巡洋舰了,而是标准的战列舰,关键部位的防护强度丝毫不比战列舰差。
“德夫林格”级能够转变为快速战列舰,与其初始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别忘了,这种战列巡洋舰的蓝本就是“拜仁”级战列舰,或者说是通过放大舰体增加动力系统,使航速达到了战列巡洋舰的级别。
完成改装之后,三艘“德夫林格”级的排水量依然在“拜仁”级之上。
虽然在主炮火力上,三艘“德夫林格”级没有优势,但是这三艘战舰有更大的舰体,也就有更大的甲板面积。结果就是,三艘“德夫林格”级在回到国内安装防空火炮的时候,各配备了十六座双联装一百毫米高射炮,十二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二十四门二十毫米高射炮,防空火力超过了“拜仁”级。
有趣的是,当时冯承乾仍然把这三艘战舰归为战列巡洋舰。
这么做,多半是为了麻痹对手,特别是日本海军。当然,此举也收到了效果,即日本海军很快就对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而且在航速、防护等方面以“德夫林格”级为假想敌。完成改造之后,“金刚”级升级为快速战列舰。可惜的是,“金刚”级是在“虎”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算改造后的满载排水量接近四万吨,在各项主要性能上依然不如“德夫林格”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