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诸葛亮的人生智慧书 > 第46章(第1页)

第46章(第1页)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认为那种怜爱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

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ldo;进化论&rdo;。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的母亲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因为他不念书、耽于游戏而责骂他。这位细心的母亲看到了儿子性格中与众不同的东西。她淳淳善诱地对孩子进行引导,终于发掘出了其最闪光的一面。

胡适的教育观念,是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即使孩子不爱说话,也要积极与他聊天;即使孩子很自卑,也要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阳光;即使他不再懂得爱了,也要将他懵懂的意识唤醒,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要引领着孩子的心,让他认识世界、接受世界。

(本章完)

第69章子孙无功受巨产,无益而有害

第十五章2子孙无功受巨产,无益而有害

富人子孙无功而受巨产,非唯无益而又害之。疏广曰:&ldo;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rdo;一言尽之矣。有用之青年多为财所累,终身废弃者,吾亦多见矣。

‐‐《胡适留学日记》

2005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在他约185亿美元的财产净值中,他将只给孩子们每人留1000万美元,剩下的将捐献慈善事业。消息一出,在我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根据中国人的观念,父母辛苦打拼一生的财产留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盖茨的做法,似乎过于&ldo;洒脱&rdo;。

其实不仅仅是盖茨,很多富豪都选择了不给子女遗留巨额遗产。钢铁大王卡内基的遗产绝大部分被投入了慈善事业,卡内基公司投资基金总额大约为20亿美元,是美国慈善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卡耐基热情扶持图书馆,他所捐赠的图书馆遍布全美国,仅在1999年移民们经常使用的城市图书馆就接受了他1500万美元的捐赠。此外,他所建立的主要基金会和信托基金,如内基苏格兰大学信托基金、卡内基邓弗姆林基金会等至今仍然在运转。

盖茨、卡耐基之流的富豪们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方面是认为他们有回馈社会的义务,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轻易得到巨额财产会使孩子成为只会守财、享乐而不具有创造力的人,怕把孩子们推向堕落的深渊。

胡适也强烈反对遗产继承的观念,他曾在《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中用他尊崇的实业家杨斯盛的故事来宣扬反对继承的思想:

列位!你不看见中国的富翁么?一生奸刁诈伪地赚了个把家私,便说道老夫的家私是血汗心力去换来的,如今是要省吃省用地去用才可留下来传给予孙。所以这种人心目中,只认得黄的金子、白的银子,哪里敢轻用一钱?哈哈!只好留给他子孙把去孝敬那烟馆老板堂子乌龟罢!但是我所说的这位杨先生,却不是这种人。他要是这种人时,他那家私可不知要积到多少万了。他一生一世,遇了什么天灾人事,务必捐出巨款,赈济受害的人;遇了什么公益事业,务必出钱捐助,他生平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多少条;救活了的人也不知多少人了。他所做的事业,最为人所最崇拜的就是那&ldo;破家兴学一事&rdo;。

……

他未死之前,便把家产分为数份,把所有家产的三分之二捐入那学校,以外的家产捐助南市医院,改筑桥梁,捐助旁的学堂。还有许多事业,兄弟说也说不完了。余下给子孙仅十分之一耳!看官!这种人是一种什么人?兄弟说的&ldo;豪杰&rdo;二字,能够包括得完全么?

杨斯盛不愧为在上海滩白手起家的实业家,有见识,有气魄。在一个人人为子孙后代积累钱财的社会,他敢于散财于天下,为社会谋福利。杨斯盛的做法看起来对子孙无情,实则用心良苦。

得到巨额的遗产,会使人丧失奋斗的意志,沉迷于享受。一个不做事只知享乐的人,怎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1992年,3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继承财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有近20不再工作,有些人整天玩乐,有些人一生孤独,有些人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他们是得到了让人艳羡的财产,可未必会得到幸福。金钱能带人上天堂,也会敦促人走上毁灭的道路。

我们中国人未必能理解遗产过多的危害,可是大家都听过一句俗语&ldo;富不过三代&rdo;。为什么会有&ldo;富不过三代&rdo;的事情发生?其实只要我们翻阅往事就会发现,往往是巨额遗产磨蚀了孩子的上进心,使他们不想方设法奋斗,一心只想换着花样享受。所谓&ldo;败家子&rdo;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衍生的。胡适认为,那种的孩子是不会成为延续家族财富的栋梁的。与其用财富败坏孩子的未来,不若力所能及地给他良好的教育,激励孩子自己去奋斗,给孩子一个能够振翅高飞、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本章完)

第70章聪明绝顶也要肯做笨工夫

第十五章3聪明绝顶也要肯做笨工夫

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工夫的人,才有大成就。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聪明与笨,看似两个互为极端的字眼,在做学问时却是都不可缺少的两个品质。不够聪明,知识学习得慢,研究不得法,难有成果;不下笨工夫,学问不扎实,轻浮没有沉淀,终难有成就。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载,胡适认为,凡有成就的大学问家,都是既有聪慧的头脑、还肯勤学下苦功的人。他曾举例说:

&ldo;像孔子,他说&lso;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rso;,这是孔子作学问的工夫。孟子就差了。汉代的郑康成的大成就,完全是做的笨工夫。宋朝的朱夫子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十五六岁时就研究禅学,中年以后才改邪归正。他说的&lso;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rso;16个字,我时常写给人家的。他的《四书集注》,除了《大学》已成定本外,其余仍是随时修改的。现在的《四书集注》,不知是他生前已经印行的本子,还是他以后修改未定的本子。艺文影印的吴志忠校刊的《论语》,最主要的是最后一卷的札记,倒没有印出,不知是原收藏家已经遗失了,还是怎样?真可惜之至!如陆象山、王阳明,也是第一等聪明的人。像顾亭林,少年时才气磅礴,中年时才做实学,做笨的工夫,你看他的成就!像王念孙、王引之、戴东原、钱大昕,都是绝顶聪明做笨的工作才能成功的。&rdo;

世上聪明人不少,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少。聪明是一道火花,一道闪电,激扬起学问的灵感。但要使轻飘的智慧扎根成坚实的学问,还要苦学勤学。孔子可称得上是第一聪明人,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说:&ldo;汝奚不曰:&ldo;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rdo;

了解的切透彻他认为自己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无所感觉,甚至连吃饭都忘记了;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又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衰老的威胁都忘记了。孔子孜孜不倦地学习,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ldo;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