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见寇连材提起这事,不禁仰面长叹了一声,现出一脸的痛苦来。寇太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想安慰皇上几句,但却不知从何开口,正在这时,一个小太监急冲冲地奔了进来。寇连材一见,赶紧上前两步赶在门口截住了那个小太监,淡淡地问道:&ldo;什么事这么慌张?&rdo;。
&ldo;翁大人求见,说有事跟皇上商量。&rdo;
寇连材转脸看了看面对着窗户的皇帝的背影,没有吭声,他知道他应该保持沉默。光绪皇帝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还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看来寇连材不说话不行了,于是他轻轻地走到皇帝身边,小声地说:
&ldo;启禀皇上,翁大人求见。&rdo;
这一下皇上总算听到了,但他仍然没有转过身来,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对那个小太监说:
&ldo;传他进来。&rdo;
&ldo;是&rdo;小太监应了一声,立起身来又急匆匆地向院外赶去。
皇上本来刚才在想他的心事:寇连材说得对,朝内大多数大臣均是保守、不思进取的人,如果我想图强,从他们那儿来的阻力必将是非常之大的,而只有翁师傅能替我分忧。因为皇上正在想着他自己的心事,所以他对于小太监的话没有加以注意,而当他真正听清是翁师傅求见,心里不禁一阵激动,但他不愿在那个小太监面前显出他的那份激动,所以他只是淡淡地吩咐小太监传翁中堂进来。
翁师傅即翁同和,他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甲午之战失败后,翁同和心里相当苦闷,是什么原因使我大清败得如此糊涂呢?他不止千万次地问自己。就在他苦闷时,一个亮点闪过了他的大脑,他想起了一个奏折,那是几年前一个叫康有为的举人递上的。他主张变法图强,而且还预言,日本窥视朝鲜和台湾,不可不早作准备。当时这个折子落到了翁同和的手中,但他却不以为然,所以他也没有上奏皇帝。然而不幸的是被康有为言中了,这令翁同和现在想来非常的惭愧,所以他决心到康有为下榻的南海会馆求见康有为。但是很不凑巧,康有为外出了,翁同和白走一趟,于是他悻悻地回到了他的官邸。
不想第二天,康有为却来到了翁同和的住处,翁同和热情地接待了他。他们俩就共同关心的变法问题进行了交谈,两人不知疲倦地谈啊,由下午三点一直谈到太阳落山。康有为见天色已晚,就起身向翁同和告辞,翁同和本想再留他的,但想到在他们交谈时,已经有三四拨人在门前窥探了,所以也就作罢。他站起身来送客,同时握着康有为的手说:
&ldo;你我虽然初次会面,但我十年前就知道你了,我们应当是老朋友了。到于变法一事,希望你能积极想法,给皇上出点子,为天下的中兴共同努力。&rdo;说完这些,翁同和沉吟了一下,又说:&ldo;实话对你说吧,皇上无权,太后处处猜疑,不许他见小臣。&rdo;
送走了康有为,翁同和心里很不平静,他决定去见光绪皇帝,所以他才在这么晚来到光绪皇帝的寝宫。
光绪皇帝见翁同和走了进来,就转过脸来对着门。翁同和走了进来,见皇帝一脸不快,以为谁触怒了他,赶紧下跪:
&ldo;微臣翁同和叩见皇上!&rdo;
&ldo;起来吧!&rdo;同时,光绪用手指了指桌旁的一张凳子,示意他坐下来。翁同和和光绪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很随便,所以也就当仁不让地坐了下来。
光绪皇帝见翁同和坐了下来,于是问道:
&ldo;你能替我想一想如何能够图强吗?&rdo;
本来翁同和是为这事而来,不想皇上也在想此事,心里不免一阵激动。
&ldo;微臣认为应通过变法,如东瀛所为方能图强。&rdo;
光绪皇帝没有说话,他在认真倾听翁同和的话,于是翁同和接着说:
&ldo;微臣今天下午刚见过举人康长素,奴才跟他谈过变法一事,他认为要想图强只有通过变祖宗之成法,建立适应形势的新法,学习别国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目前这种形势。&rdo;
康长素即康有为,因为他自号长素,所以有时也这样称呼他。光绪皇帝不知康有为是何人,于是便问翁同和。
&ldo;启禀皇上,他是广东南海人,举人出身。奴才私下认为,他的才能胜我十倍,变法一事,皇上可与他商量。&rdo;
光绪皇帝点了点头,接着说:
&ldo;只是如何才能见到他呢?我认为老佛爷肯定不会允许我见他的。&rdo;
光绪皇帝不再称&ldo;朕&rdo;,而改称我,这是在跟翁同和推腹交谈了,翁同和能够体会得出其中滋味,于是接着说:
&ldo;奴才以为,皇上不必事事均向皇太后禀报、请旨。&rdo;
光绪帝听了一震,这话不止一人对他说了,记得珍妃也对他说过,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吏部侍郎汪鸣銮与户部侍郎长麟被罢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两个仅仅是光绪与老佛爷争权夺力的牺牲品之一。光绪帝非常明白,他是斗不过老佛爷的,和老佛爷相斗,他只有失败的,这个事实不能不令他心有余悸。
翁同和见皇上一颤,知道皇上惧怕老佛爷,于是话锋一转:&ldo;微臣以为皇上如想变法,不妨先看一看《庸书》、《危言》、《校邠庐抗议》等书,然后再瞅准机会会见康长素共商变法一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