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刚大人,这么好的东西咱家还是头一次见到,不知你从何得来?&rdo;李莲英喜不自胜道。
刚毅得意洋洋地道:&ldo;是个朋友送的。小弟听说老夫人身子不适,赶紧就送来。总管,听说此药一百年者称&lso;山哥&rso;,服后颜色红润,百病皆无;二百年者称&lso;山翁&rso;,服之颜如童子,返老还童;三百年者称&lso;山精&rso;,久服能坐地成仙呢!希望老夫人服了能够……&rdo;
&ldo;好,太好了!&rdo;听得有如此之功效,李莲英顿时心花怒放,&ldo;亏你想的这般周全,咱家不会亏待你的!三顺,三顺!
还不快送茶上来。&rdo;
李三顺闻声急忙跑了进来,由于一直忙着,那身满是污水的衣服也没顾得上换。刚毅见状,忍不住问:&ldo;总管,这是……&rdo;
&ldo;别提了。&rdo;李莲英闻听,不由得想起了刚才那档子事,&ldo;刚回来路上,碰上个混帐东西,挡在路中间,不让路不说,还把三顺打了一拳。&rdo;
刚毅一听,惊讶地问道:&ldo;总管,不知是哪个不长眼的畜牲,竟敢如此放肆,连总管您也敢得罪?&rdo;
&ldo;听说是叫德恒。&rdo;李三顺插口道。
&ldo;什么?德恒?你没有听错吧?&rdo;一听德恒二字,刚毅顿时惊呆了。
看着刚毅这副样子,李莲英忍不住笑了两声,不屑一顾道:&ldo;瞧你这副德性,叫德恒又有啥?莫不成你吃过他的苦头?
那好,咱家过几日替你好好教训他一番。&rdo;
&ldo;不是的,我哪敢惹他?总管您莫非不知道,他乃是太后胞弟,乾清门侍卫桂祥之子呀!&rdo;
&ldo;什么?&rdo;李莲英一听顿时傻了,&ldo;你没搞错吧?&rdo;
&ldo;没有,这种事小弟岂敢乱说?&rdo;
刚毅没说错,这德恒正是慈禧太后胞弟桂祥之子。慈禧太后二弟一妹,其妹即醇亲王奕譞福晋。一弟名照祥,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承袭公爵,同治元年,任乾情门侍卫委散秩大臣后又相继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正红旗蒙古副都统、御前侍卫等职,光绪七年因病故去。另一弟即为桂祥,同治十三年十月,慈禧太后四十大寿时,赏桂祥为侍卫,在乾清门当差。后来光绪帝大婚时,被封为承恩公,以侍郎候补,先后任正红旗护军统领、正黄旗护军统领、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山海关副都统、内大臣等职,民国年间死去。
照祥之女隆裕,即后来光绪帝之正宫皇后。其实德恒,也曾在名义上袭承恩公爵。这德恒不学无术,仗着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子,整日里吃喝玩乐,寻花问柳,招惹是非,由于有慈禧太后这块招牌,因此无人敢惹他。今一早下雨,德恒在家闷的慌,便坐上轿子准备去&ldo;八大胡同&rdo;消遣一番,恰好在路上碰见一女子,丰容盛鬈,皓齿明眸,身量苗条,肌肤莹洁,濯濯如春月杨柳,滟滟似出水芙蓉,忍不住停下轿,在雨中与那女子纠缠起来。谁想却遇上了急急回家探母的李莲英,挨了一顿臭打。一向盛气凌人、无人敢惹的德恒岂能就此善罢干休?
回到家中,德恒径直奔书房。桂祥刚用过午饭,正在书房作画,一看他这副模样,不由大惊。虽则平日里对儿子的行为举止有所耳闻,可到底是自己的骨肉,岂能如此被人欺负?急忙问道:&ldo;祥儿,快说,到底是怎么回事?&rdo;
&ldo;父亲&rdo;,德恒象找着了靠山,哽咽道,&ldo;孩儿一早出门去会朋友,在路上碰到总管李莲英,偌大的路他不走,却说孩儿挡了他的路。孩儿与他讲理,他非但不听,还将孩儿痛打一顿。&rdo;说着,德恒便呜呜哭了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好不伤心。
&ldo;什么?是那狗奴才!你没说你名字?&rdo;
&ldo;说了,他不听,还骂孩儿……&rdo;
&ldo;别说了!&rdo;桂祥越听越气,喊道,&ldo;这狗奴才,竟欺负到我头上来了。走,进宫去见太后,让她评评这个理。&rdo;
慈禧太后爱雨,更爱在雨中漫游。本打算去北海,可李莲英一走,兴致大减。这会正在宫中闲得无聊,一听弟弟桂祥求见,连忙唤了进来。
&ldo;嗯,恒儿,怎的这身打扮?莫不成坐轿子还摔跤?&rdo;看到德恒那副狼狈样,慈禧太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ldo;太后,不是这回事。恒儿一早出门会朋友,碰上总管李莲英,被他无故打了一顿。&rdo;
&ldo;不会吧?&rdo;听了桂祥的话,慈禧太后半信半疑道,&ldo;他母亲今身子不适,急着回家探母,怎会无故打恒儿呢?&rdo;
&ldo;臣斗胆亦不敢欺瞒太后,太后若不信,可问恒儿&rdo;。
得了慈禧太后的恩准,那德恒便将早上的事又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慈禧太后一听,心里顿时不痛快起来,这奴才怎的胆子愈来愈大了,连恒儿也敢欺负!不好好教训一下,不知还会惹出什么麻烦来。想到这里,只听慈禧太后后开口说道:&ldo;来人,速召李莲英进宫。&rdo;
再说李莲英一听这德恒乃是慈禧太后的侄儿,顿时傻了,呆呆地坐在那半天没有说话。
&ldo;总管,您这是怎的了,莫不成您将那德恒……&rdo;刚毅见他这种神色,忍不住问道。
&ldo;咱家……咱家将他痛打了一顿。&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