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现代战争的主角 > 第59章(第1页)

第59章(第1页)

英国的第10装甲师突破了德军在阿拉曼以西设下的地雷阵。希特勒见势不妙,再次电令隆美尔返回北非战场。但大势已去,即便是&ldo;纳粹战神&rdo;隆美尔此时也无法挽回残局了。美国已向英军提供了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

当隆美尔回到北非战场时,他惊异地发现到处都是英军卡车和坦克的身影,英军的军事力量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大,几乎无法与之抗衡。于是,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丢下意军,独自撤退。意军4个步兵师被迫投降。其实,隆美尔没有想到这只是蒙哥马利的疑兵之计。

在以后的几天里,英军相继突破了德军的北部防线和意军守卫的南部防线。蒙哥马利挥师乘胜追击,夺回了托布鲁克。蒙哥马利再次使用疑兵之计。望着烟尘滚滚的战场,隆美尔深感四面楚歌,孤立无援。隆美尔只好带着残余部队连续溃退。隆美尔认为:&ldo;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rdo;

当德军从昔兰尼加撤到普雷加港时,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守住普雷加港,阻止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和那个只有下士军衔的元首相比,隆美尔毕竟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人。隆美尔认为,单靠他的5000官兵据守普雷家港是无畏的抵抗,必定会全军覆没,于是乘飞机回德国请示希特勒,请求撤出非洲,希特勒仍然不允许。隆美尔再次违背了希特勒的命令,下令部队只要发现英军进攻就立即撤退。此后,隆美尔率部撤到突尼斯边境,与那里的德意军队会合。

虽然英军打赢了这次战役,但由于蒙哥马利没有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用兵又过于谨慎,失去了活捉隆美尔,全歼德意&ldo;非洲军团&rdo;的良机。蒙哥马利一直把隆美尔的画像挂在床头,想生擒这个&ldo;沙漠之狐&rdo;,但这次又让这只狡猾的狐狸跑掉了。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成功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德、意军队伤亡和被俘人数达5万9千人。这次战役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的胜利使总体局势出现有利于盟国的明显的变化。德军和英军都意识到,在北非,一场决定着双方未来命运的决战正蓄势待发。

不援不退不降

希特勒是一个奇怪的人,他既不派援军也不允许撤退更不允许投降。在二战中,希特勒多次表现出&ldo;不援不退不降&rdo;的性格。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不增援就不可能有改观,不增援又不撤退,除了投降就是阵亡。希特勒对战争的理解可能只有两个词&ldo;前进&rdo;和&ldo;阵亡&rdo;。胜败乃兵家常事,进退乃自然之事。阴晴圆缺,潮起潮落,胜进败退,人生起伏。坦然、泰然、悠然才是常胜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北非战役3:火炬行动

先欧后亚

由于北非战场失利,英国人将曾经答应支援中国军队的400架飞机投入了北非战场。1941年4月,美国又将本来计划交付中国的飞机拨给了美国第十航空队。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在北非突入托卜鲁克,直逼英军的最后防线阿拉曼。实力强大的美国第10航空队紧急增援地中海和北非,致使中国远征军作战彻底失去空中掩护。

美国向英军提供的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中大多数原来是准备用于中缅印战区的。北非战场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军人用悲壮的失败换来了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从一个战争的观望者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丘吉尔立刻飞赴华盛顿,同罗斯福商讨两国作战方针。双方制定的战略规定:德国是主要的敌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北非的战略地位也排在了中缅印战区之前。虽然,丘吉尔嘴上同意了罗斯福提出的英、美、苏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但丘吉尔对地中海地区更感兴趣。因为北非、中东和巴尔干直接关系着英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势力范围。丘吉尔认为攻占北非才是战胜轴心国的关键。这就是英美制定的&ldo;先欧后亚&rdo;战略。

火炬行动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联军在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1700架战机掩护着655艘战列舰和运输船,护送陆军开始从卡萨布兰卡、奥伦、阿尔及尔一带登陆。火炬行动展开。

1942年11月8日,贝当政府宣布与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为了避免流血,盟军号召北非法军停止抵抗,但作用不大。艾森豪威尔只好与在阿尔及尔指挥抵抗的维希法国副总理达尔朗海军上将谈判。

达尔朗是个臭名昭著的叛国者,在管辖北非殖民地期间,他奉行纳粹的每一条指令,将屠杀自由法国战士作为自己的唯一的工作和荣耀。但是,丘吉尔却对和这个刽子手合作表示了赞同,他说过:&ldo;虽然我恨他,但假如他能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即使让我爬着走我也欣然照办。&rdo;

1942年11月11日,达尔朗命令法属北非部队停止抵抗。紧接着,停战双方达成了一个全面协议。达尔朗以准许在北非的法国军民与盟军合作为条件,迫使盟军认可他对这块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权,而北非的所有法国军队则归&ldo;自由法国&rdo;军官指挥。在那之后,盟军又以这种模式争取到了法属西非的合作。但是,盟军与达尔朗达成的协议在英、美国内和自由法兰西的拥护者中引起了强烈不满。罗斯福认为:这仅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罗斯福引用了一句在巴尔干半岛流传甚广的古老格言:&ldo;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与魔鬼同行。&rdo;为盟国的行为辩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