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碧血黄沙 电视剧 > 第169章(第1页)

第169章(第1页)

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注入了后代人对红军的崇敬缅怀之情。但我知道,这是白杨的一个树种,在我们大别山的家乡,也有这种白杨树,撅断干枝之后,其中也有一个红五星。但我不愿揭破,我宁愿接受这个美好的传说,让它流传。

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上午十时。

我们驱车到达永昌城东二十里铺附近。这里是当年前进剧团被围后与敌苦战的地方,村屯的墙上还留有当年的弹痕。由于抠挖弹头,那些弹洞扩大了。

陪同的同志虽然介绍了当时的战斗情况,我仍无法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情景。一路上这种对往日旧踪的凭吊无止无休。

中午在一小镇的饭馆吃浆水面,这是甘肃各地最普遍的风味小吃,陪同的同志一直为这样简单的饭抱歉不止。我说,那时候,我们捧着牛粪吃,就像吃炒面一样。

这话使饭馆里的食客满坐皆惊,有的竟过来问我是不是从北京来的首长。我说:我既不是从北京来的也不是首长,是当年红西路军的老战士。

&ldo;真的吃过牛粪?&rdo;有人不相信是真的。

&ldo;吃过……&rdo;

&ldo;什么味道?&rdo;

我承认我没有吃,但别人吃过。

我们说话间,有位老人忽然伏地要我替他申冤。

我急忙扶他起来,让他坐下,听他申诉。陪同的同志生怕给我增加麻烦,要他去找当地政府,我说还是要老人说完。他枯瘦,秃顶,驼背,有一张毫无生气的黑皱皱的脸,看上去有八十岁了。他的叙述是断断续续的,但我最终弄明白了:

他有个弟弟,曾经救过两个失散的红军,给他们带了一袋粮,夜里把他们送走了,那两个红军给他弟弟留下了一张纸条,那时马家军搜查红军,弟弟怕查出证据就把纸条烧掉了。可是马家军在他家里搜出了一个小挎包,弟弟害怕马家军追查,就说他贪财,在野外打死了一个红军伤号拣来的。

那时,在城郊,遍地都是尸体,总算糊弄过去了。……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有人检举他谋财害命杀了红军。

弟弟有苦没处诉,又拿不出红军留下的纸条来,连红军姓名也不记得了。&ldo;活活打死了!他,……他连累了全家……&rdo;老人声泪俱下,又要下跪,&ldo;我们……这些反革命家属可怎么活啊!……天理良心,……老天掉下个证据来啊!我要死了。我带着反革命的帽子死不瞑目啊!……我那些侄儿孙儿怎么活啊?我的苦再有两年就到头了,他们哪一年才到头啊!……&rdo;

陪同者紧紧从后面拉着他,不要他再跪下去,也不要他仰倒下去,一个劲地说:&ldo;我们不管这些,你去找政府去……&rdo;

他目视饭馆的那个姑娘,似欲把这个棘手的事情托付给她,我们好脱身而去。

&ldo;大叔,&rdo;我断定他比我老得多,&ldo;我一定帮助你!&rdo;我果决地说,&ldo;我帮你写信,我帮你找到政府!&rdo;

即使我今天走不成,住在这个小镇上,我也要完成援救的心愿。他心怀感谢地抬起头来,泪光闪闪的眼里流露着诚敬:

&ldo;去年时,从北京来了两个首长,路过这里,我赶来时,他已经走了,到张掖、高台去了……&rdo;

他们来河西我是知道的,在北京开会时,我就见到他们给中央写的报告,里面充满了对老战友的无限深情。

那报告的大意是,流落在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红西路军的同志,大约有一千二百人,以甘肃最多,约八百人,青海次之,约二百多人,不少同志是从敌人的屠刀下和活埋的万人坑中逃出来的,其中妇女占了很大比重。

女同志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被迫做苦工者有之,被逼为敌人妻妾者有之,被转卖改嫁数次者有之。男的则大多流落在农村牧区或煤窟,有的靠乞讨度日,受尽了凌辱;有不少人改为回、藏族,信仰伊斯兰教和喇嘛教。

建国后,只有少数人被分配工作,待遇很低,在政治上受到歧视。历次运动都不放过他们,尤其是&ldo;文革&rdo;期间,几乎无一幸免,打成&ldo;叛徒&rdo;、&ldo;逃兵&rdo;、&ldo;变节分子&rdo;和&ldo;张国焘的走狗&rdo;,受到残酷迫害。

他们向中央提出建议:为红西路军的流落人员正名;改善他们的待遇;全部给予公费治疗等等。

不久,在中央的关怀下,就得到令人感动的解决:

一、西路军流落人员一律称作&ldo;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老战士&rdo;,并发给证书;

二、无正式经济收入者,每月发抚恤金四十元;

三、医疗费全由政府有关部门报销;

四、可以酌情修建西路军烈士陵园。

当西路军流落人员捧到为其正名的证书时,无不热泪盈眶,感谢党对他们的关怀。

但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已经落实得很好,这只能随着党风的端正才能解决。我又看到了那老人凄楚的脸。当然,他是属于另外的问题。我说:

&ldo;大叔!你放心,你的问题不解决,我不走!&rdo;

我们把老人扶上车,开到村政府停下来。镇长接见了我。陪同者作了介绍。我不能像在饭馆里那样把自己称作普通一兵,那将很难办事。我把我的头衔全摆出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