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于公元452年初被宦官谋杀,他的太子也死得奚尧,只剩得一位12岁的孙子继位。以鲜卑人之早婚,再加上这几代北魏君主之命短,到471年20年还不到竟有四位皇帝代表祖孙五代。而最后一位也是本文开首即提及的拓跋宏。他的亲生母亲及祖母都因拓跋家引用汉武帝&ldo;立其子杀其母&rdo;的办法&ldo;依旧例薨&rdo;,这时朝中也只有一位带有汉人血统的&ldo;文成文明太皇太后&rdo;,实足年龄29岁到30岁之间,历史上简称&ldo;文明皇太后&rdo;的冯氏了。
《魏书》说她&ldo;多智略猜忌,能得大事,生杀赏罚,决人多俄顷&rdo;。拓跋宏不仅为她抚养教育,而且&ldo;迄后之崩&rdo;,&ldo;不知所生&rdo;,也就是迄至23还不知自己身世。所以&ldo;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rdo;。她又制作了几百首歌辞教育他,只是&ldo;文多不传&rdo;,其内容永成历史之迹。《魏书》传中又说及她&ldo;行不正&rdo;。&ldo;王睿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rdo;&ldo;李冲虽以器受任,亦由见宠帷幄&rdo;。大凡中国历史上有才干的女人,私生活总受非议。上文语意双关,我们无法考证。只是冯氏引用有气魄的汉人文臣,则是事实。王睿还可以算作&ldo;恩幸&rdo;,他在一天老虎脱笼而出,侍卫惊靡的危机中以吏部尚书的身分执戟驱虎保驾,后来也与李冲家联姻,可是临死仍上疏&ldo;慎刑罚&rdo;,始终提倡&ldo;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rdo;的文治办法。李冲则将拓跋政权的民政&ldo;周礼化&rdo;,并将其财政的处理赋予&ldo;李悝式&rdo;的体制,因之给中国以后几百年的政治制度留下了长远的后果。
这一串&ldo;太和诏令&rdo;包括484年的百官俸禄,只是这时的赋税,仍是家族包办,也就是&ldo;宗主督让,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rdo;。于是485年诏令天下均田,原则上土地国有,定立了每一家按人口应有田地的标准。486年则立三长,&ldo;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rdo;。这样才实际进入&ldo;租庸调&rdo;制。亦即以自耕农的小家庭作为征兵纳税的单位,农村组织以政府颁布之理想上的数学公式作准则,不承认各地私人体系,所以称&ldo;混天下一法&rdo;。
这一段措施在当日颁布时有冒险性质。它到底实行到如何程度,无从考察。只是490年逝世,朝中并未发生变故。元宏的汉化政策,也能再接再励,而李冲也更得信用。493年之重建洛阳,他实际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只是元宏的规划,无人接班。他重视水军,而鲜卑贵族,尚掌握着长城内外的养马地区,也不能遽尔摈斥。一到6世纪,洛阳才又产生政变。北魏分为东西,东魏为北齐高家所代,西魏为北周宇文氏所代。然则历史的演进,并不为这分裂运动而停滞。中国之统一,需要一个以小自耕农社会作统御经理的趋向,也愈为明显。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合也从未中断。北朝原以游牧民族为骨干,至6世纪,他们也行府兵制,用以动员农民,也开始修筑长城,以防制其他少数民族内犯,可为明证。
隋文帝杨坚,自己是胡汉混血。先以北周的力量吞并北齐,回头解决北周,更挟动员长江以北的力量,席卷南朝,发展方向也是由西向东,由北至南,以经济人文简单的地区去征服繁荣富有的地区。这也是承继北魏拓跋氏在历史上活动的逻辑。杨坚的军事行动以水军为主,这也可以说是受元宏迁都洛阳所赐。北朝需要这一段过渡期间,才能作体制上的整备,并吸收南方的长处。
vvvvvvvvv
16、从分裂到统一
至绞还有些读历史的人,仍认为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尴尬的局面。这369年,缺乏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大帝国。要把它当作一个过渡时期看待,又未免牵扯得过长。这当中的人物事迹,叙来也难得有头绪可循。所以有些历史书,就把这369年轻率的穿插过去,以便迅速提引到隋炀帝和唐太宗等前后关系比较完整也更容易检讨的题材。
可是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在中国历史里只发生过这么一次。它给我们一个机会去了解中国民族演进的历史,并不一定就是各朝代历史的总和。虽说统一的政治中心不存在,中国很多人文上的因素还是不断的发展。举一个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6年改姓元。其他如步六孤氏改姓为陆,独孤氏改姓为刘,鲜卑民族改姓的一百多,这当然引起很多尊重民族传统的鲜卑人士的不满,6世纪洛阳的政变,和北魏朝廷的分裂,不能与此无关。
北周的创始者为宇文泰,他也是鲜卑种。他于公元554年以为&ldo;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rdo;。表面看来,这是对元宏汉化政策的一种反动,也强调鲜卑民族各部落在历史上的传统。而实际上他盘踞的关中,并没有很多鲜卑苗裔。他的胡姓,也只能赐予汉人及胡汉混血的将领。他日作隋朝开国之主杨坚,这时候就因功勋被赐姓为&ldo;普六茹&rdo;。这样只更提高汉人在朝中的地位,而更使胡汉的界限磨灭。其背景则是长期分裂的局面下,北方成为融合各民族的一大熔炉。少数民族这逐渐被多数民族吸收同化,也就不可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