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再写了一个结局
建兴十二年八月,秋风萧瑟,五丈原的蜀汉军营上空,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凉气息。原本是应该嘈杂的军营,鸦雀无声,就连战马也没有嘶鸣,它们难道也知蜀汉的顶梁之柱,丞相诸葛命不长久了吗?
中军帐中诸葛孔明斜坐软塌之上,身前侍立着姜维,杨仪二人,正在低声嘱咐着他身后之事。姜,杨二人眼含热泪,屏气凝神,认真的听着孔明蚊蝇般的声音:&ldo;我死之后,葬礼从简,切不可铺张浪费……&rdo;
&ldo;丞相。&rdo;帐外王平的一声低唤,止住了孔明的说话。姜维不等孔明吩咐,便快步走出帐外,片刻回转,神色大变,低声在孔明身前道:&ldo;丞相,营外有人求见。&rdo;
孔明看了看姜维,从他的神色之中,自然能看出求见之人不是一般,却为何不敢明言?于是问道:&ldo;是谁?&rdo;
姜维思量片刻,才答道:&ldo;是十年前失踪的大将军李兰。&rdo;
李兰,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名字。孔明原本已经黯淡的双眼,又闪过一丝光亮:&ldo;快,快请进来。&rdo;姜维点头出帐吩咐王平。杨仪进言道:&ldo;丞相,李兰失踪多年,如今前来求见,只怕来意不善。&rdo;
孔明微微摇头,自从十年前,李兰争权败在自己手中,便失踪不见。当今之世,曹魏司马,江东陆逊,还有就是这个李兰,才是孔明心目中最优秀的对手,每此北伐的失败,孔明都不禁会想起那张不老的容颜。如果有他去守御街亭,如果有他为自己分担些肩上的重任,如果……,如果这一切的如果可以成立,那自己的北伐事业会这样草草收场吗?
&ldo;丞相大人。&rdo;当再一次看到李兰的时候,竟然还如十年前一般,没有丝毫模样的改变,而孔明自己却是病入膏肓,不久人世。以他的才干或许还能接着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走下去,孔明挥手示意姜维,杨仪二人出去。
帐中只剩下孔明,李兰二人,互相看着对方,回想两人数十年间的明争暗斗,恍若昨天。&ldo;经纬还是不曾变老?真是让人艳羡。&rdo;孔明是真心的羡慕,如果再给自己一纪的寿命,那该多好?可惜天不假年。
李兰微笑道:&ldo;面容虽然不改,身体却已经衰退,世上哪能真有不死之人?&rdo;
&ldo;哦?&rdo;孔明听到&ldo;死&rdo;字,心中越发的悲凉,人总是要死的,他是在讥讽自己么?讥讽自己即便争夺到了大权,却仍然逃不脱死神的追捕?&ldo;经纬来见我,是知道我病重,来看笑话的么?&rdo;
&ldo;不。&rdo;李兰答道:&ldo;这些年你的所作所为,我都知道,也包括你命不长久,我也知道。我不是来看你的笑话,只是想来看看你,看看我儿时的偶像,后来的敌人。&rdo;
&ldo;儿时的偶像?&rdo;孔明简直不能明白李兰这句话的含义。而李兰也不作解释,继续道:&ldo;孔明,我很佩服你,蜀汉地处西南,远不能与曹魏相比,而你却五此北伐,胜多败少,确实不易。&rdo;
&ldo;佩服?&rdo;孔明回想着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为了关羽,两人舌战一番。后来李兰向先帝所献的计谋,几乎都与自己的不谋而合,取荆州,占益州,成就三分天下,丝毫不必自己差,何必要来佩服自己?
&ldo;你不恨我么?&rdo;孔明咳嗽几声,问道:&ldo;是我把你排挤离开朝廷。&rdo;
&ldo;成王败寇。&rdo;李兰仍然微笑道:&ldo;我不如你多矣,自然无悔。&rdo;
&ldo;可是我悔。&rdo;孔明突然提高了音量,道:&ldo;我并不是要你离开,更不是要你去死,只是想让你完全服从与我,如果我能掌握着举国军政,我就能早一日北伐,早一天一统中原,结束战乱。&rdo;
李兰怔了怔,良久才道:&ldo;你真是这样想?&rdo;
&ldo;是。&rdo;孔明勉强要起身,李兰急忙上前搀扶。孔明坐定之后,继续道:&ldo;你心中一定认为我是篡权的乱臣。可我不是,诚如汝言,我国势力远远不及曹魏,若能统一军政,或者可以一搏,但若派系林立,百官只认自己心中的掌权者,指挥紊乱,如何与曹魏为敌?我千方百计地排挤法正与你,不就是冀望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政令体系么?可是你们……&rdo;
&ldo;我们?是,我们都错了。丞相后来不是已经得到举国的权柄了么?可曾北定中原,拯救万民?&rdo;李兰忽然道:&ldo;丞相可知桓,灵二帝之时,我中华有多少人口?而今却又有多少?&rdo;孔明怔怔出神,这一句话问到了他的心内,又听得李兰低声念道:&ldo;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rdo;李兰俯视着面前这个垂垂老矣的将死之人,似乎可以看到他的生命之火如同风中残烛,在三国纷争的波涛之中摇曳,熄灭。
&ldo;变做了土?&rdo;孔明撇撇嘴角,似乎是在苦笑,又似有三分嘲弄。在他的脑海之中,隐隐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少年时代自己敬慕向往的偶像管仲。承君命、奉社稷、持宗庙,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自己提出的口号,只能以身作则充当表率,此中冷暖辛苦唯有己知。岂有先哲觉天下,英雄每被功业误。自出茅庐以来二十七年,他无时无刻不是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摆在生命中最要紧的位置。可没想到如今却落得个心力交瘁劳死军中的下场,连同年轻时候那自比管乐的凌云壮志,也都随着吹角击柝渐渐的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