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师雄率军攻克彭州,作为根据地,自称&ldo;兴蜀大王&rdo;。与此同时,成都附近十座县城同时起兵,积极响应兴国军。招抚已经是不可能了,只能以武力平定叛乱。王全斌立即遣部将崔彦进、高彦晖率兵镇压,分道讨伐。在攻蜀一战中战无不胜的宋军居然出师不利,不仅吃了败仗,连高彦晖也被叛军击毙。此役大胜后,全师雄的声势愈发壮大,他出兵占领剑阁,切断成都与外界的联系,并沿江设立兵营,做好进攻成都的准备。在蜀地的四十六个州中,有十七个州追随全师雄叛乱,蜀地的形势愈发严峻。
此时的王全斌对战局的恶化忧心忡忡。后蜀毕竟立国三十余年,尽管蜀帝孟昶投降了,但军民的国家观念尚存,特别是一部分宋军官兵的暴行很快激起民愤,越来越多的人拥护&ldo;兴蜀大王&rdo;全师雄。由于参与叛乱的蜀军官兵太多,为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王全斌下令把成都一带的蜀兵迁到夹城内,解除武装。
当时宋军诸将(北路军)力主杀掉蜀国士兵,以绝后患。这个建议实在太恶毒了,以至于副帅康延泽提出一个折中意见:释放老弱残兵七千人,其余降兵则派一部分军队押送,沿水路押回大宋,若是遇到敌人进攻,再杀不迟。可是连这一提议,也遭到诸将的一致反对,本来要对付叛军就兵力吃紧,哪能再分出一部分兵力押送战俘呢?最后王全斌一咬牙,把蜀国降兵全部处死,共杀了两万七千人,犯下滔天战争罪行。
东路军的军纪略好于北路军,这主要是曹彬的功劳。刘光义、曹彬率领水师与叛军交战,屡败对手,全师雄的士气稍稍受挫。然而当后蜀降兵遭到集体屠杀的消息传出后,蜀国旧将吕翰在嘉州发动起义,与全师雄的部将刘泽会师后,攻破州城,杀死刺史、通判,部众达到五万人之多。曹彬赶紧回师,进攻嘉州。蜀叛军人数虽众,奈何战斗力不强,在宋军的猛攻下,嘉州失守,吕翰退走雅州。曹彬紧咬不放,一路跟踪追击,大破叛军,斩首数万人。
另一位表现卓越的宋军将领是康延泽,他被皇帝任命为普州刺史,募集一支四千人的部队,经过一番苦战后,击破叛军刘泽部三万余人。刘泽率部向康延泽投降,这对全师雄是一大打击。
全师雄的起义持续了一年多。乾德四年(966),宋太祖委任丁德裕为西川都检巡使,领兵数千奔赴蜀地。王全斌也加大了对全师雄的清剿力度,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到了该年十二月,全师雄病死,叛军遂群龙无首。丁德裕、王全斌等分兵招抚叛军,这场大规模的叛乱方才得以平定。
但是后蜀臣民仍然为坚持自己的权利而不屈不挠地斗争,他们改变斗争方式。第二年(967),蜀人到皇城开封告御状,控告王全斌等将领在蜀地豪取强夺的种种罪行。宋太祖下令把征蜀将领全部召回,深究王全斌等人贪污、逼反全师雄、杀蜀降兵二万余人之罪行。有关部门调查后,奏请皇帝,要求将王全斌等三名主要将领依法处死。宋太祖考虑到三人在讨平后蜀时的功绩,赦免其死刑,降级留用。惩罚虽然轻了点,但好歹给蜀人一个交代,也算安抚民心了。
六 统一之路(下):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是盘踞在东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南唐建国于公元937年,开国皇帝是雄才大略的李昪。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继位,此时正好遇上如日中天的后周政权。周世宗柴荣对南唐发动大规模战争,此战令南唐元气大伤,尽失江北之地,同时被迫取消帝号,向后周称臣。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政权后不久,南唐国主李璟去世,继位的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但他当国主却是悲剧,非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家的悲剧。原因很简单,他的才华乃是在文学上,而非政治军事上。如果仅仅只是没有政治才能,但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也不失为一个好君主。可是李煜完全就是昏君一个,史书上说他&ldo;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rdo;,一眼望去,便是个亡国之君的样子。
大家想想,当时大宋帝国连灭荆、湖、蜀等割据政权,南唐偏安一隅,难道后主李煜就没有一点危机感吗?
当然不是了,他也有危机感。
但他并不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而是沉溺于佛学中,幻想着佛法无边,帮他度过危机。他信到什么地步呢?他甚至把国库里的钱掏出来,招募人削发为僧,一时间满大街都是和尚,国都的僧人就超过一万人,而这些人的供给都由官府承担,无疑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宋太祖赵匡胤知道李煜非常信佛,便耍了一个阴谋,挑选了一些精通佛法、口才又好的人,南渡到了南唐,忽悠李后主说他原本乃是一个佛的转世。李后主居然信以为真,既然自己是佛,还犯得着担心宋国入侵吗?于是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治国守边之上,遂令国家一天比一天糟糕。
正所谓上行下效,后主李煜崇佛,自然有一大堆人跟着吆喝。中书舍人张洎投其所好,每见后主,不谈政事,只论佛法,结果很快便得到恩宠。其他大臣为了讨国主欢心,也不吃肉食了,只吃蔬菜,持戒修佛。当然,也有一些人不信佛的,比如说中书舍人徐铉,但这不等于他是务实派,他只是更偏好鬼神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