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读后感800字 > 第82章(第1页)

第82章(第1页)

然而,&ot;随着鞑靼人势力增大,他们就越来越对汉人不客气了。&ot;英国人看到的是一个作为统治者的鞑靼民族,&ot;他们把所有要职和应由可靠者担任的职位都留给了自己&ot;。&ot;尽管在宫内还讲汉语,但很可能随着权力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骄傲,最终会用他们的方言来取代汉语。&ot;

今天我们知道这些说法全是错的。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京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巴罗对重大职务分配的描述也是夸大其词的;一般遵守着均等原则:一个鞑靼人对一个汉人。当然这掩饰了一种极不均等的现象。30万人口的满人对3亿汉人:这是马略的馅儿饼的原则:一匹马,一张馅儿饼。

当我们这些旅行者企图概括或探测未来时,他们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的。与他们的看法相反,最初满人表现得十分野蛮,慢慢地汉文化才占了上风。

当然,他们的诊断是正确的。巴罗发现&ot;汉人中酝酿着一种强烈的不满,鞑靼人在公开场合的专横语气可以解释这种不满的缘由。汉人若想谋个一官半职,就必须保持沉默,但内心深处所有汉人都一致仇恨鞑靼人&ot;。

但他们的预言却完全错了!英国人以为鞑靼人最终会制服汉人。然而,就在前者以为自己永远是统治者的时候,可能已经遭到了灭顶之灾。没有任何人能预感到这个大转变,因为任何人都未估计到被整个民族所保护的文化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日益活跃的

秘密会社越来越想赶走满人,恢复一个真正的汉人帝国。最终鞑靼人被赶走了,但帝国也不复存在。1911年,这是个多大的报复呀!满人一下都销声匿迹了!农民希望很快恢复明朝。然而明朝就是在农民起义的压力下崩溃的。革命很少能达到大家期待的目标。

相反,英国人猜测这个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国家将会成为以后的第三世界的中心,这点他们倒是看对了。

&ot;呀,这个鞑靼人&ot;

总之,当英国人不在预言而是在写自己的见闻时,大家可以相信他们。巴罗记下了别人对他说的一段心里话:&ot;圆明园内年轻的王子们谈到汉人时总报以一种极大的蔑视。一位王子见我想学汉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鞑靼语比这要高尚得多。他不仅答应给我识字课本和书籍,而且还要亲自教我。&ot;他担心巴罗还想学汉文就对他说:&ot;人的一生也学不会它&ot;。

斯当东写了15页的文章来谈汉语官话与它的不利因素,黑格尔对此印象深刻,他由此得出了两个有影响的观点。第一个在《历史哲学》一书中,&ot;汉语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极大障碍。&ot;第二种说法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ot;是向世界开放贸易促使了拼音文字的需要和诞生。&ot;它的发明者腓尼基人不就是首批大商人吗?一旦要进行思想传播和交流时,就需要有灵便的工具。后者又帮助了科学思想的发展。巴罗笔下的鞑靼王子,不管多么不开化,他也感到了汉字会使人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英国人觉得这种语言同拉丁字母的简洁以及代数语言的丰富抽象能力相差甚远。

鞑靼人说笑话总以汉人为靶子。&ot;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汉人说笑话,那些年轻的鞑靼王子就会兴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脚时,他们拍手叫好;但听到把鞑靼妇女的木底鞋比作汉人的帆船时,他们就恼火。&ot;赫脱南发现&ot;地位最低的鞑靼人,在服从汉族官员时也会表现得十分勉强&ot;。

如果说鞑靼人轻视汉人,汉人虽然不得不顺从,但心里也瞧不起他们。在汉人看来,鞑靼人与野蛮人同出一辙。赫脱南记下了类似的观点:&ot;在中国,鞑靼一词就指粗野。一次,一个英国人说牙疼,一位汉族官员问他为什么不去请牙医止止疼?英国人&ot;回答说:&39;去了,他想把我那颗疼的牙拔掉&39;,&39;呀,这个鞑靼人!&39;这位官员叫了出来。&ot;

对藏着的神的崇拜

马可波罗已经描写过忽必烈&ot;每年为庆贺寿辰组织的庆贺活动--这是一年中除新年之外的最大节日&ot;。马戛尔尼没有很好地读这篇文章,他开始理解他被邀请参加这一活动是为了衬托节日气氛,而鞑靼人和汉人却把这点看成是他这次使命的真正目的。

9月17日,英国人被邀参加一次奇怪的仪式。神藏着的神圣仪式。

清晨3点,大使和随行人员由王大人、乔大人陪同去皇宫,在那里让他们喝着饮料,吃着水果,饮着茶和热奶,等了好几个小时。庆典在花园里举行,所有王公大臣部穿着礼服在皇宫前列好队。

这次,皇帝自始至终不露面,他藏在屏风后面。&ot;我推想,他从那里能毫无顾忌地一直看着我们。所有眼睛都朝向设想中皇帝坐着的那个地方。&ot;鼓声震天,钟声四起,一阵寂静之后,又响起了音乐声。对于一路上听惯并演奏韩德尔和普塞尔乐曲的使团的德国音乐家的耳朵来说,中国音乐实在令人吃惊。演奏的所有价值就是用钹、锣、喇叭和一些弦乐器奏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他们没有任何对位与和音的概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