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蒋介石为什么对陈立夫陈果夫这么好 > 第31章(第1页)

第31章(第1页)

陈果夫得到消息后,十分震惊,因为,这是他为蒋介石做的第一件公事,如果真的办坏了,不知如何才能向蒋介石交代。所以,他焦急万分。一方面打电报报告蒋介石,另一方面又四处托人想方设法向主管海关的一位姓许的监督说情。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总算把被扣留的军服等收回。但其中用于束腰的皮带、枪带、刀鞘三样东西,海关方面认定是军用品,予以没收。许监督向陈果夫说:&ot;这一点东西,不过是作为酬谢关员的意思,你也不必再追究了。&ot;对于这种&ot;雁过拔毛&ot;式的行为,陈果夫虽然气愤,但制服取回实属不易,哪还敢再追究责任呢?陈果夫只能自认倒霉。

第五部分7蒋介石没有辜负陈果夫的期待(7)

一件难事解决了,另一件令陈果夫头痛的事又摆在了他的面前。陈果夫想,制服虽已取回,但怎样运出去呢?这仍是一个问题。陈果夫多次与海关都督公署交涉,均遭拒绝。最后还是海关中一个精于此道的人出了个主意:&ot;有一路可通,不过要你们自己想办法,官家是绝对不能通融的。&ot;

陈果夫听后非常高兴,满脸的愁云一扫而光,心里顿时开朗了许多。于是,连忙托人四下打听,终于探得上海有一家公司,专门偷税、仓运货物,而且运费比正式走海关还要便宜。然而陈果夫毕竟是在生意场上混过几年的人,他考虑问题很周到细致,他唯恐这家公司靠不住,先派人用少数东西试了一试,过了几天,广州来电话,居然如期运到。于是陈果夫便将大批服装,完全交由该公司代运,送到指定地点。计算起来,还省了不少钱。此后,黄埔军校所用的军装皮件,以及教导团第一、二团全部的棉衣、军毯等,都交陈果夫在上海采办,交付那家公司负责装运,几件大衣或几套棉衣,包成一包,每包至少比正式报关起运要便宜一元几角,而且稳妥简便。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蒋介石发现,陈果夫的确是个干事的人。他有经济头脑,办什么事都精打细算,是把理家的好手。然而,蒋介石更喜欢他忠诚、踏实的性格,交给他什么事他都全心全意地投入,从不讲代价和条件。这样,1924年12月,蒋介石任命陈果夫、赵澄志、刘祖汉为招兵委员,指令陈果夫主持,负责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招兵,所招兵员编入黄埔教导一团、二团。后来又派陆福廷、戴任、王震南、王伯群、胡公冕、陈乐亭、周少游等人来上海协助陈果夫工作。

陈果夫接受招兵的任务后,一方面感到十分兴奋,因为他觉得能为蒋介石做事,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感到特别的充实。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肩上的担子相当沉重,因为,招兵比采办物资更困难。当时,上海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大小军阀,流氓地痞往往借机滋事,破坏招兵工作。而且,盘踞在江苏的齐燮元在吴佩孚的支持下,欲从张作霖支持的浙江督军卢永祥手中夺回上海这块地盘。齐、卢为了打仗,拼命补充兵源,也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招募新兵。齐、卢身为本地军阀,有钱、有粮、有势,陈果夫无法与他们竞争。孙中山为了招兵方便,直接给卢永祥打电报,要他从中帮助。卢表面上虽答应,暗中却加以破坏。陈果夫有时辛辛苦苦招来的新兵,还没到上海,就在半路上被齐燮元和卢永祥截走,使陈果夫感到很头痛。

然而,在重重的困难面前,陈果夫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面对挑战,勇往直前。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受到了锻炼。招到的新兵到了上海后,每人发给一张船票,几角钱的零用钱,还分发席子、罐头、酱菜等用品,然后派护送人员押送至广州。中途经厦门、汕头、香港等处又遭地方军阀张毅、张贞、洪兆麟、范石生的截留。而且,当时招兵工作有时需要冒生命危险。招兵员张亮、张式球、滕志云、张得胜四人不但没招上兵,反而被孙传芳枪毙。

陈果夫在上海的招兵机关也多次被迫搬来搬去。陈果夫原来在上海小东门租了一间房子,挂上揭普道路募工驻沪办事处的招牌,假称招募工人。起初工作还比较顺利。但不久张宗昌的宪兵就打听到此处是一个招兵机关,大批宪兵闯了进来,东西被抢了个精光,机关也被毁了。无奈,陈果夫只好把机关搬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表面上做生意,暗中仍在招兵,不料,仍是有许多身份不明的不速之客常来捣乱。陈果夫只好三迁到戴季陶办事处,但骚扰仍不见少,而戴季陶此时正埋头撰写《三民主义的哲学基础》,陈果夫为了不影响戴,只好四迁杭州。

第五部分8蒋介石没有辜负陈果夫的期待(8)

蒋介石在让陈果夫招兵的同时,还赋予了他一项特殊的使命,这就是最大限度地网罗技术人才,以适应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这项工作,陈果夫也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陈果夫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ot;那时广东方面需要很多的军官和军医,无线电及其他技术人员,校长(蒋介石)电命设法罗致此项人才。关于无线电人才,当时北京政府之下,颇有些与我相识的,不过很不易找。有个姓朱的,我跑去找了他六次,还是因为嫌路太远,不肯去。还有几个姓邱的、姓华的、姓李的,都曾经跑了若干次,没有允许,因此无线电技术人才,一个也没有找到。一直到十五年(1926)的秋天,在广州开办训练班时,才找到三四位。当时技术人才的稀贵缺乏,可想而知。军医经多方设法,才找到四个介绍了去。另外又找到一个自言在沈阳兵工厂会造迫击炮的人,我报告了校长之后,就约了他到广东去。&o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