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诺门坎战役遭到失败后,这才感到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得不偿失,转而与苏联缓和关系。1941年初,日本派外交大臣松冈洋佑到莫斯科访问。松冈到莫斯科不到一周,就同苏联政府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斯大林出席了庆祝条约签订的宴会,并喝了许多酒,有点醉意,高呼&ot;天皇陛下万岁&ot;!本来宴会结束后,日本代表就坐火车回国。可是由于宴会喝酒时间太长,火车都推迟了一个小时发车。日本通过《日苏中立条约》稳住了北部的苏联,进而加快了南进的步伐。
第二部分第12节:偷袭珍珠港事件--永远不解的疑云(3)
三是欧洲战场因素。希特勒在欧洲战争初期的胜利,使得法国、荷兰、英国纷纷惨败,这几个国家在东方的殖民地成为了孤儿。在日本人眼里,此时不进兵南洋,夺取那里的石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更待何时?日本人说:&ot;一定不要误了公共汽车!&ot;纷纷主张立即对南洋开战。
在这种战略态势下,日本最终确定了&ot;南进战略&ot;。珍珠港事件就是南进战略的具体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使日本决定尽快占领法国、荷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冈洋佑发表&ot;皇道外交宣言&ot;,其中称&ot;要根据我们皇道之伟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39;大东亚共荣圈&39;&ot;。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ot;大东亚共荣圈&ot;一词。
日本的&ot;大东亚共荣圈&ot;由&ot;东亚共荣圈&ot;和&ot;南方共荣圈&ot;两个部分构成。东亚共荣圈主要由&ot;日、满、华&ot;组成,&ot;南方共荣圈&ot;主要是指原来属于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ot;南方共荣圈&ot;在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卫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欧美列强的宗主国地位,形成一&ot;南方经济圈&ot;,以满足战争经济自给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利益,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于是日美矛盾尖锐起来。
有人认为,自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在亚洲的崛起与扩张,美国对日本一直推行远东的慕尼黑政策,即企图牺牲他国利益,纵容日本扩张,而维护美国在亚太的根本权益。究竟美国有没有所谓的&ot;慕尼黑政策&ot;呢?
其实,&ot;远东慕尼黑&ot;的看法,并不太符合历史事实。如果美国对日本推行这个政策,为什么美国一直把日本作为自己的假想敌?美军战前曾制定过5个代号&ot;彩虹&ot;的作战计划,其中&ot;彩虹-2&ot;、&ot;彩虹-3&ot;和&ot;彩虹-5&ot;号作战计划,都是对日作战决策。从军事角度讲,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假想敌始终针对一个国家,那么它会同这个&ot;假想敌&ot;狼狈为奸吗?
可是,既然美国以日本为假想敌,但面对日本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范围的扩张,为什么一直对日本不主动进攻呢?简单地说:一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制约它的战争决策;二是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也不允许政府参战;三是战争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国家要采取战争政策必须考虑到战争成本与利益的平衡问题。
正因为如此,美国一直对日本警惕,但并不采取使矛盾升级为战争的政策。而&ot;远东慕尼黑&ot;一说,不过是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当然,美国这种&ot;不使战争升级&ot;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是不能影响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对东南亚的占领,则被美国认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损害,于是立即给予强烈反应。
7月28日,日军占领了越南。这个行动大大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总统罗斯福对日本实行更加强硬的禁运。在日本占领越南的前两天,美国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8月1日,又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美国一领头,英国、加拿大、荷兰、新西兰、东条英机在战时大本营讲话,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
埃及等国家也对日本实施了制裁措施。这对于日本打击太大了。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绝大多数战略物资需要进口。美国带头禁运,等于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国报纸说:&ot;这一招是除了开战以外的最严厉的打击。&ot;
面对美国的制裁,日本高层极为担忧。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海军大将估计,现在日本的石油储备可用两年的时间,如果打起仗来,只能使用一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不惜对美一战。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正式提出:&ot;帝国为确保自存自卫,在不惜对美一战的决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如果至10月上旬外交谈判仍不能实现我方要求时,即决心对美开战。&ot;
10月18日,东条英机接替近卫任日本首相。东条这个人担任过驻东北关东军宪兵司令,为人心毒手黑,是个强硬的南进战略坚持者。他组阁后,在南进战略上比近卫内阁走得更远。于是,这就意味着与美国的战争越来越近了。11月5日,御前会议批准《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将发动战争的时间定为12月初。
第二部分第13节:偷袭珍珠港事件--永远不解的疑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