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护幼主冲出,中途相失,李被俘虏。曾国藩到后,命自书供词,写毕被杀,年四十岁,为太平天国留下一部有价值的史料。曾国藩谓幼主必死,实已逃至浙江。左宗棠方欲张敌势,江西巡抚沈葆桢为争饷事,与曾早有芥蒂,均语多镌讥。中外复纷传南京金银如海,清廷初冀于克城之后,作军饷赈济之用,曾则谓全无财物。各方议论不已,争指目曾国茎。曾国藩近年惟恐权位太尊,声望太隆,功高震主,畏讥畏谗,至是,告诫乃弟谓&ot;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ot;。他决心将所部裁撤,曾国茎亦开去浙江巡抚本缺,&ot;军气愤郁惨沮&ot;。
天京陷落之前,李秀成以江、浙无粮,洪秀全又不肯放弃天京,改命各军西入江西,得粮后再回援天京,就中以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两军为大。他们的口号是&ot;与其饿死江南,不如战死江西&ot;。八月,困守浙江湖州的太平军为李鸿章、左宗棠及常捷军击走,江、浙无太平军踪迹。幼主与干王洪仁玕等,经皖、浙而西,期会同李世贤进向湖北,合扶王陈得才部。十一月,在赣东被擒。李世贤由赣而粤、而闽,十月占领漳州及闽南诸城。左宗棠、李鸿章派军前来,一八六五年五月,克复漳州,李世贤为汪海洋所杀。是后汪部出没闽、粤、赣边境,据有粤东嘉应,至一八六六年二月为左军消灭。1
扶王陈得才及遵王赖文光于一八六二年自皖北经河南入陕西,寻复东还,以英王陈玉成败殁,李秀成命再西去,招兵回救天京。翌年,占陕西汉中。一八六四年分路东下,合捻入湖北,知南京不守,徘徊于鄂、皖之间,为僧格林沁所败,陈得才自尽,赖文光与捻合流,别刨一新局面。
三、捻乱的扩大与平定
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活动,限于长江下游,与两淮的捻关系甚为密切。陈玉成、李秀成的早期兵力,半数为捻。一八五八年,捻首李昭寿背叛,对李的打击殊重,张洛行等则始终与陈合作。捻的根据地原在淮河以北,是年进入河南、鲁西,虽志在虏掠,亦予太平军以声援。翌年,分道四出,东至鲁中,西至豫西、豫南,飘忽往来,乘虚蹈隙。一八六〇年,西支大掠河南开封,纵横三十余州县;东支入山东,扰济宁、泰安,所经二十州县。复折返皖北,途中&ot;夹拥资粮数百车,牲畜数万,歌呼而行&ot;。一八六一年,捻尤为活跃,西路为配合陈玉成军的西征,二至五月,一支入河南南部,一支入河南东部、中部,经南阳、邓州,破湖北老河口,然后返回毫州。九至十一月,再度西来,一支攻开封、郑州、洛阳,一支攻湖北襄阳、樊城,东路入山东,屡败自京畿南来的僧格林沁,两逼济南。僧军&ot;疲于奔命,刍粮不继,士马疲羸&ot;,惟有守黄河,以固直隶。捻长驱而东,进至烟台,为英、法军击退。同年(一八六一),山东白莲教蜂起,鲁南以宋继鹏为首,稍后又有冀南的张锡珠。鲁中的刘德培,似亦属白莲教。
---------------------------
1一八六二年,台湾天地会戴潮春等举事,众至二十余万,规模颇与太平天国相近,越二年失败。一八六五年,余党再起,盛传李世贤部将入海,并有美船偷运太平军入台之说。
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三年,僧格林沁奔波于直隶、山东、河南、安徽四省。皖北太平军失败后,捻势大衰。一八六三年,僧格林沁攻下雉河集,擒张洛行,继平苗沛霖。张洛行的余部由其侄梁王张宗禹及鲁王任化邦统率,流窜河南境内,后合遵王赖文光。赖文光工于谋略,张宗禹富有机智,任化邦最为善战,专采飘忽驰驱的运动战术。
一八六一年以来,清廷恃黄、淮流域的主帅僧格林沁若长城,与长江流域的曾国藩俨然为两大柱石,但彼此并不十分融洽。僧部为英、法联军败后,拼集成军,战斗力大不如昔,且毫无纪律,所过杀掠如洗,民间极为仇视。一八六四年九至十二月,与捻角逐的即为僧军,捻屡败僧于豫南、鄂东及鄂豫之间。翌年一月,又大败于豫西鲁山。三月,捻疾走鲁、苏之交,僧穷追不舍。五月十八日,全军在山东曹州覆没。捻本以行动敏捷胜,每战先以游骑四出,&ot;侦官军至,避走若不及。或穷追尽夜,乃返旗猛战,以劲骑分两翼抄官军,马呶人灌[左改言],剽疾如风雨,官军往往陷围不得出&ot;。至是尽得僧军的蒙古马匹,如虎得翼。
僧格林沁败死,华北震动,京师戒严。诏命曾国藩督办直、鲁、豫三省军务,又命直隶总督刘长佑、天津通商大臣祟厚统洋枪队,扼守直隶南境,李鸿章亦自上海派军由海道增防天津。曾国藩以所部湘军多为南人,不宜于北,且半数解散,须添募黄、淮一带兵勇,增购战马,置备炮船,月余后始行北上。他的战略,第一改追击为堵剿,以静制动,分置四镇,于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各驻重兵,多储粮械,一处有急,三处往援,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第二为控制捻的根据地,于毫州、蒙城、宿州及有捻地区,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以拔除捻的来源,并绝其物资。四镇兵力约八万,三镇由淮军分任,接近南方的临淮关归湘军负责,原因是淮军多为北人,习惯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