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让二姐回家,她留下照顾明子娘。但是二姐和明子娘都不同意,让她回去工作。
没办法,明子才回了报社报道。
她的两篇文章和照片已经出了。果然用做了周刊的封面和头版文章。明子回去之后又交了几篇稿子。不光是前线的,还有在后方医院对住院战士们和医生护士们的采访。还有当地民众对子弟兵的支持。甚至还有两篇地方民俗风情的文章。
别说主编看了明子这些文章满意了,就是平常对于明子总是不见人影,很少回单位上班有意见的同事,看到明子的这些工作成果,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记者嘛,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里,能做出来什么有用的文章?不过,报社也确实有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记者,人家那文章也没少交,至于质量嘛,那就见仁见智了。哪个单位还不得有几个摸鱼的呢!
八四的秋天,很快就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见
第64章
秋收结束了,大哥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也就要开始了。
收账,要账呗。
明子把报社的事儿安排了一下,就回家来帮忙。顺利写一写农村分产到户几年后的变化,不也是挺好的题材嘛。
当初收到了欠条,大哥都交给明子娘保管了,因为他自己没法把东西放在厂里,他自己是做出纳的,整天跟钱打交道,瓜田李下的,造成什么误会就不好了。这么多钱呢。以大哥那么谨慎的性格,这种错误他是不会犯的。
明子娘秋收前已经出院了。二姐回到家之后,据说小伏雨都快成了丐帮弟子了,二姐后来回娘家的时候说起来,是又好笑又心疼。说是孩子奶奶找不到孩子的衣服,就把伏雨堂哥的衣服给他穿上了,堂哥比他大两三句呢,那衣服都跟大袍子似的,穿着只咣当。
小伏雨跟着二姐在省城待了一年多,有明子这个老姨在,那也是什么好穿什么,长得随妈,白白净净的可好看了,妥妥的小帅哥一个,一下变成这样了,二姐可不就没法接受了嘛。这让明子想起后世网上常常晒出来的妈妈看和奶奶看的小孩对比照,大概就是那个意思了。
明子娘保管啥东西,那是最保险不过的了。那些个欠条,她用了两层塑料袋装着,又用手绢包好了,藏在衣柜里的笸箩底下。她是不认识字,大哥只说上面是很多钱,也没有跟她说具体的数目,要是说了好几十呢,明子娘肯定得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惦记了。她心思重,想的多,肯定害怕钱要不回来怎么办啥的。
明子拿着欠条,再带上算盘和账本,在家里等着来还钱的人。
大部分人还是自觉的,秋收粮食卖了之后就还钱了。
一直到入冬,大嫂生下了一个男孩儿。明子娘很高兴,关家这就算是有后了。但是高兴过了,还真没看出来她怎么稀罕大孙子,还是把大孙女当心尖尖。爷爷对重孙子出生,也是很高兴的。最高兴的是明子爹,明子真没想到,老爹居然这么重男轻女,大孙子稀罕得什么似的,天天搁怀里抱着,也不嫌累。
家里嫂子坐月子,不能做家务。二姐跟大姐都回来住娘家,帮忙。三姐一直就住在娘家呢,不过她能帮上忙不多。自己家里有时候都不爱做饭,两人还要回家里蹭呢。
家里有喜事,那些来还账的人,就不好空着手来,一般的都会带着点儿下奶的礼。还是拿鸡蛋和小米的多。农村就这样,人情往来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你来我往当中处好的。
农历十一月,天气已经很冷了。农村的粮食该卖的也都卖得差不多了。明子的账本汇总下来,收回了二十万多一点,还有六七万块钱的账没有收回来。这些不自觉的,就得上门去催了,还有一些亲戚家的,是不能催的。比如堂姑姑家的,几个姨家的,几个堂舅家的,大房身老屯的亲戚家的,大姐二姐三姐家的,这都是不能催的,想啥时候给就啥时候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