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书院教育有什么特点在明朝,书院是一种讲学自由的教育机构,但明初的书院发展却不甚理想,直到武宗正德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正德时期,新建书院一百五十三所。而在世宗嘉靖年间,新建书院多达六百五十七所。兴办书院和在书院主持讲学的有很多是博学之士,如著名学者王阳明就先后在白鹿洞等好几个书院讲学,另一位学者湛若水在广东、广西等地也建起多个书院。作为一种相对比较自由的教育机构,书院在明代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地方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教学内容上同官学相比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教学组织和考查学生的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教学内容上,书院教育的内容同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各地官方学校一样,依然局限于&ldo;四书&rdo;、&ldo;五经&rdo;等儒家经典以及某些史书。但在教学方式上,书院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尽管做法在不同书院中并不完全相同,而&ldo;会讲&rdo;是采用得较多的一种方式。所谓&ldo;会讲&rdo;,是指以聚会形式来组织的教学或讲学活动。包括作为书院日常教学方式的会讲,有着几种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由一些学者自行组织、定期举行学术聚会的会讲,有的是由家族定期举行的会讲。而会讲的内容在不同的书院中也不尽相同。书院还通过有组织的定期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考核形式主要有&ldo;会文&rdo;和&ldo;会考&rdo;两种。会文是定期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文章写作,属于不太正规的考试;会考就是将书院的全部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考试,是书院检测学生阶段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属于正规的考试。会文和会考的具体操作,在各个书院中也不完全相同。明朝书院教育时兴时衰,既与学术有关,也与政治有关。尤其是东林书院,将&ldo;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rdo;的旧信条抛弃,代之以&ldo;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do;的新信条,使学生充分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政治黑暗,抨击官场腐败,从而被称为带有政治色彩的&ldo;东林党&rdo;。
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有什么科学意义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人,是历史上杰出的药物学家和生物学家。李时珍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勤奋好学。他认真阅读各种药物学著作,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编写。
《本草纲目》全书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一共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共约一百九十万字。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方法都作了详细说明,绘制成图。李时珍不仅从实地观察纠正了以往本草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并从古人的经验中总结认定了药物的性能和效用,如延胡的止痛作用、牵牛子的下泻作用、黄岑的降热作用、三七的止血作用等他都能根据古人的经验再在临床应用中一一加以验证。李时珍以科学家的求真精神,批判了药物学中的迷信思想。历代本草存在着不少&ldo;神仙不死&rdo;等荒诞不经的记载,他在记述&ldo;水银&rdo;时,就揭露批判了历代因贪图长生服食水银的危害,指出历代的方士借此去宣扬封建迷信,那是不足怪的。
《本草纲目》不仅对前人的科学研究作了总结,而且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新阶段。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而且对植物、动物、矿物都做了可贵的记载。出版后不久,万历年间就传到了日本,接着又传到朝鲜、越南。十八世纪时又传到欧洲,先后被译成拉丁、日、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为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政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在农业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今上海东北)人,他一生勤奋好学,对天文、历法、数学、生物学和农桑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诣,而其中用力最勤的是农业。他在写作时,一方面重视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征引前人文献二百余种,同时注意实践研究,一边向生产者了解生产技术,一边自己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经验。
《农政全书》是一部既集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着。共六十卷,约六十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十二类,对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水利、肥料、土壤、选种、果木嫁接、植桑养蚕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在农田水利方面,他主张治水与治田相结合。认为北京附近发展水稻作物的潜力很大,这是他根据在天津屯种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他通过自己在上海试种高产作物红薯后,证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同样能栽种。他重视选择优良品种,认为&ldo;择种为第一义,种一不佳,即天时、地利、人力俱大半弃掷矣&rdo;。他还与农业生产上的保守思想进行不懈的斗争,指出&ldo;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rdo;。他在《除蝗疏》中所讲的蝗虫的产生、成熟和习性,是早期的昆虫知识的科学记录。所有这些都是徐光启对古代农业生产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