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夫家里,没有一个当官的,可是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差。妻女都在罐头坊做填装工作,一个月能有五百文,每做活五日,还有两日休息的时候。家里的田地都种上了粟米和玉米,更是养了三头猪,两头羊,就等着坊里收散户养殖的家畜了。你也看到了,短短几个月而已,外来的商贩络绎不绝,不是过来查看货源、进货,就是来打探这边做生意的前景。长此以往,这个地方会越来越繁华,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沈黎补充道:“我知你担心咱们运转不过来,也担心俸禄的问题,只是在我看来,一个地方发展好了,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了。我当初办罐头制作坊的时候,就已经做好决定了,一定叫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更好,所以,那些出身不是很好的小吏,家眷都安排了罐头坊里轻省的活计,保证他们的生计,更有我私人的补贴。
况且,我每个月都会从富余的商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福利,发放给各位,您二位应该知道,饷银比以往增加了不少。”
虽然说赋税都免了,但是总有外面的商贩前来做生意,而这些人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赋税,所以幽州目前的赋税不算为零,而且,这些赋税,都是不用上缴的,可以作为福利发给官员以及基层的小吏。
荣王补充道:“加之免赋税三年,使得财富能够存于民间,这对整个幽州的生计,都有着绝对的好处。”藏富于民,于朝廷也是有益处的。幽州生计渐渐恢复,边境也会更加安稳,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父皇的恩典施泽天下的表现,他父皇也不会不同意。
李掌司一听,心中的疑虑总算打消了不少。他端起手里的碗,将荔枝吃进嘴里,又饮尽汁水,舒爽地叹了口气。上司不为难,还对自己颇为照顾,而自己做的事情,又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他心里从来没觉得当官是这样舒服的事。想起以前被那些阿谀奉承、抢占功劳的同僚,如今都被这位沈大人给支走了,他更是散发出比先前吃罐头时还要愉悦些许的气息。
营造司魏萧满脸喜色地告知沈黎:“大人,先前您筹备的那些居民区,房子已经建成了!原来的居民已经住进去不少,还有一些家里颇有些产业的乡下人也想购买那些新建的水泥建造的民房。”
沈黎暗道,房地产果然是暴利行业啊,一看魏萧的表情,就知道这番官府收纳的银钱不算少。有了这些银子,就可以修更多的路了,营造司的所有修缮建造的费用,都将从这些银子里出,而且还会有剩余。
“如今铁匠们已经会炼制钢铁,所以按照匠人的说法,可以做成三四层的高度,这样能有更多的住房产生,不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沈黎赞赏地看着魏萧,此人还是颇有见识的。
“另外,新开的西市,比以往所有的集市都大,用水泥建造了不少铺面,还有菜市,就等着那些商户们租赁或者购买了!”
魏萧激动极了,以前他想法设法想为营造司多谋些活计,想得点好处,也做些实事,可惜,那个时候上官根本不管这些事。道路已经无法让牛车通过,桥梁损毁,屋舍摇摇欲坠,根本无人接管。如今这位一来,就重用营造司,让本来只有五六个官员的营造司如今居然有二十人之多,道路的清理和铺设从六月就正式开工,到今日已经有五条主干道铺上了水泥,更不用说那些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小道了。
这些可都是功绩啊,他们营造司做了这么多事,他作为掌司,功劳就是最大的,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121章
各地都在热火朝天修桥修路,利城也不例外。利城作为一座大城,沈黎早就派人前去修路,前期的修路的钱,还是沈黎自愿捐赠的,不过利城的豪绅知道还可以给自己立功德碑,就立马阻止了沈黎的慷慨,许多路段都是当地民众捐银修成的。
一队骑着骡子的突厥人正站在利城城门口,他们得卸货,最近城中对羊肉的需求量增加了,他们送完这批货,又可以买充足的盐和糖带回去了。
“这里果真是利城?”一个少年用一中有些新奇,又有些故作不耐的语气问道。他身上还穿着羊羔子皮做的衣裳,因为他们一路从草原走过来,晚上和黎明的时候,草原的温度还是很低的。不过此时已经是太阳高升的时候了,不再适合穿这身衣服,他不耐烦地扯了扯自己的衣服,很想脱了打赤膊。
幽州偏北边,且汉人比较多,又与奚族、契丹、突厥临近的城就是利城了。利城是最复杂的城,与大部分人口都是汉人的蓟城不同,这里的民族混居在一起,但是冲突会比较多,人也不咋讲道理,谁的拳头大,谁的“道理”就能被人“接纳”。
利城的城门守卫最为严苛,可是近几个月,居然渐渐宽松起来。
一些突厥人,胡子拉碴的,以往进城都要被盘问许久,如今却是不用了。
“阿努,早就跟你讲了,利城,不一样了,你当时,都不愿意随我们来。”一位个子特别高,看起来有一米九的突厥汉子笑呵呵地道,可能是因为对这边的语言还不太熟悉,说话总是一顿一顿的。
他们这一行人,都是姓仆固一族的,算是个贵族姓,不过部族也不算出名,只能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部族。
那个叫阿努的少年在族人的队伍中不耐烦地道:“那又怎么样,这个地方比咱们那里好,可是这里的人也不会欢迎我们的。阿圭叔(不论父亲年纪排行,只要是父亲的兄弟,统称叔),他们就算不在我们进城门的时候搜我们身,我们回去的时候,也会搜我们的包袱的。像防贼一样,防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