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儿童拿着一本厚重的书籍,双手背在身后,摇头晃脑地孜孜不倦地吟诵,“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榻上的男子点头,开口问道,“书中何解其“知”字?”
男人声音还是年轻的男声,只是略带些嘶哑,他慢慢问身旁的孩童。
孩童毫不费力地回道,“书中解,前两字应“知”取为动意,而后一字应是智慧所解。”
榻上的男人点点头,唇角露出笑容,“此书集纳诸子百家之言,乃是曲先生的心血,读之若不解,你便来问孤。”
孩童在旁应道,“多谢王叔,只是王叔,子瑜不解,若是子瑜不知自己不知,亦或是所知乃是半解,又该如何?”
楚曜容看着平静的湖面,缓缓答道,“那便多听多想多闻多问……总是好的。”
“那王叔,昨日宫里嬷嬷说起王后叔母,你怎得不悦?”
楚曜容愣住,他抬眼看向身边不过年岁七八的孩子,随后伸手摸了摸他的头,眼神落在他背在身后的手上,问道,“竟是背下来了?”
书是曲陵所留,集圣人古言之作,他没想着让这孩子一下子背出来。
子瑜答道,“侄儿只知其一二,所以只得先背下来。”
楚曜容笑了笑,但唇角未完全上扬,他只是带着赞赏亦或是欣慰的笑,说道,“好孩子。”
其实多有听他赞赏,但子瑜还是羞红了脸,说道,“王叔还未说昨日可是因叔母不悦?”
楚曜容轻勾唇角,微微摇头。
“叔母远在少郢,每月都送药材给您,可见一直惦念着您,您为何不将叔母接回来,也好让朝中那些大臣安心。”
楚曜容摇头,“她若回来,又得听那些中伤之语。”
关于成欢的流言一直未停无论他如何制止,可人的嘴却还是制止不绝。
楚子瑜天真地应道,“他人说他人的,王叔在意作何?实在不行,您去见叔母也是好的。”
他若是想见,日日想见,可是能吗?
楚曜容看着身边越来越肖像大哥的孩子,嘴上有话却又难开口。
小子瑜察觉道,问道,“王叔想说什么?”
楚曜容犹豫了会,问道,“你将来可又想过什么?”
这话问的并不奇怪,但子瑜却听着好奇,他歪头回道,“自然是做男子汉大丈夫的事,王叔,你难道不想?”
他想,他已经试过,然而并不快乐。
临和五年夏,大历王上出游访问民间,途中归故居少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