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大纵深战役理论是哪个国家的 > 第18章(第1页)

第18章(第1页)

系里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新思想也远远不是立即得到了承认。

就是在工农红军司令部,对于现代战役新特点问题的认识起初也没有完全统一。作战部的一些工作人员(c.a.梅热尼诺夫、π.c.奥贝索夫)不支持大纵深战役的基本原则。他们特别反对在正面前和突破口纵深脱离诸兵种合成兵团,独立使用摩托机械化部队。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战役系得到了工农红军参谋长叶戈罗夫元帅的完全支持。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制定

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全部研究工作都在战役范围进行。至于军事战略问题,即进行整个战争范畴的武装斗争问题,当时我们还没有能力去研究。

压制敌战役纵深无疑要触及武装斗争的战略领域,但是首先要求解决摩托机械化兵团的使用及其与航空兵和空降兵协同的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局限在战役范畴。

30年代初,我们总共有三个机械化军,要联合成更大的担负方面军使命的集群(或集团军)还为数不足。因此,对它们的使用最初设想为:以个别军与若干摩托化师和骑兵在集团军范围内共同行动。这样,早期大纵深战役理论研究的级别,是作为突击集团军战役的集团军战役。

研究这一理论时通常设想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敌人处于自由机动的开进阶段;二是敌人采取有组织的防御配置,建立了紧密的抵抗正面。

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双方之间有间隔,一般认为可以通过得到航空兵支援的快速军队集群(摩托机械化兵和骑兵)前出,在选定的方向组织大纵深杀伤。该集群应与航空兵和在敌人后方机降的空降兵协同实施冲击,并从敌人即将形成的正面中撕掉其战役布势的某一部分,在其中形成导致翼侧暴露的缺口,使敌军心动摇。主要任务是不让敌人建立紧密的正面和构筑地下工事。还要摧毁敌人赖以建立和保持绵亘正面的支柱。在正面前行动的集群被称为前卫梯队。

编成主要梯队的开进中的诸兵种合成兵团,可用于进攻已经形成的翼侧和实施带有坚决目的的冲击。此时,自己的战役纵深不能没有防护,因为它也可能遭到敌方同样程度的大纵深突破。所以,通常认为必须在主要梯队之后2‐3个行程1处建立被称为预备梯队的集团军预备队群。

1行程指一昼夜内行进的距离,其大小取决于行军速度和行军种类。1931年特里安达菲洛夫在其重要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中提出,步兵行程约为15‐20公里,某些情况下可达25‐30公里。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步兵行军速度通常为每小时4‐5公里,其行程一般为30‐40公里(以行军7‐8小时计)。摩托化步兵一般每小时行进15‐25公里,行程可达120‐200公里。强行军时行程可增加一半。‐‐译者注

这样,集团军在对开进中的敌人实施进攻时,其整个战役布势便由三个梯队‐‐前卫梯队、主要梯队和预备梯队编成,纵深可达200公里或更多。在这样的布势中,战役的大纵深样式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面对采取防御态势之敌业已建立的正面实施大纵深战役的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复杂。

为了达到大纵深突破战役的目的,要实际解决四个问题:

1.应该采取何种战役布势和对各兵种(主要是摩托机械化部队、诸兵种合成部队、航空兵、空降兵)进行何种战役使用;

2.须要和能够将战役力量投送到多大的战役纵深(要考虑到它们的保障程度。这一问题主要涉及摩托机械化集群脱离诸兵种合成兵团推进的可容许纵深)。

3.如何组织突破的战役性发展,以使对正面的战术突破直接扩大为贯穿整个战役纵深的战役突破并完全消灭敌人;

4.如何在敌战役纵深分割其正被突破的正面,以阻止敌人集中能够阻碍突破的战役性发展的新锐预备队,不让其恢复已被突破的正面。

对于这些问题,在图上用许多实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得出了奠定大纵深战役初期构想基础的以下结论:

1.用于突破的集团军的战役布势应由两个梯队编成:冲击梯队,由加强炮兵和坦克的诸兵种合成兵团编成,用于突破战术防御;发展突破梯队,由机械化、摩托化和骑兵快速兵团编成,用于从打开的战术突破口向防御的战役纵深发展突破;

2.发展突破梯队应于第一防御地带在宽达6‐8公里地段被突破后立即进入交战,情况有利时也可提前进入。在此情况下,该梯队应自行压制敌防御战术纵深的最后抵抗。无论如何要在敌人退至第二防御地带或以其预备队占领该地带之前,夺占第二防御地带;

3.在集团军范围,突破的战役性发展纵深为60‐100公里,即到达敌人各先头仓库和集团军司令部配置线;

4.集团军航空兵(轻型轰炸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使用在准备突破之时和尔后用于与发展突破梯队进行战役协同,以剥夺敌预备队在纵深行动和进行抵抗的可能。

5.方面军航空兵(远程轰炸航空兵)用于完全切断敌人正被突破的正面与其战略纵深的联系,以及制止其战略预备队开进。

6.空降兵在敌人各先头仓库和集团军司令部配置纵深着陆,以在战役纵深与发展突破梯队协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