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蒯越等人还欲再劝,刘琮便直接说道:&ldo;我意已决,诸君勿复劝谏。现在还是想想,当如何攻克江东,扫平孙氏。&rdo;
&ldo;若以甘、黄二将军为先锋,粮草倒也足用,只是南阳方面,由何人驻守?&rdo;徐庶稍一思忖,出言问道。
刘琮早有计划,闻言便说道:&ldo;南阳留建忠将军驻守,魏、赵、胡诸将随我同行。文、黄二将分赴豫章、柴桑,以为后备。&rdo;他说的文黄二将,指的是文聘和黄祖,攻伐江东乃是如今头等大事,必须举荆州之力,以雷霆之势倾力东进。
然而诸葛亮却忽然说道:&ldo;前日益州牧遣使求援,将军当如何措置?&rdo;
这件事除了贾诩之外,众人多不知晓。刘琮便将此事详情道出。原来益州内乱,刘璋眼见无法平叛,便遣使向刘琮求援。诸葛亮虽未明言,但趁此机会谋取益州的心思,却隐约有所表露了。否则也不会在刘琮决意东进之时,又将此事提出来。
对此刘琮并没有感到不快。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只做个录事书记对他来说实在是大材小用,但刘琮之所以迟迟没有将诸葛亮提升高位,也是出于担心拔苗助长的顾虑。
&ldo;以诸位所见,能否抽调一部,前往益州帮助平叛?&rdo;刘琮没打算搞一言堂,多听听大伙的意见,总是好的。
贾诩率先出言反对:&ldo;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将军已决定攻略江东,此时诚不宜节外生枝。&rdo;
&ldo;是啊,南阳军东进,其余各部亦要调动参与江东之役,援助益州之事,为分兵之举,不妥。&rdo;徐庶也说道。他虽然与诸葛亮私交甚笃,但在这等事关大局的重要事情上,绝不会毫无原则。
一直不怎么说话的赵云也道:&ldo;蜀道艰难,兵少不足成事,多则粮草难运,万一后路被断,陷入蜀中,进退失据恐难归还。&rdo;
见众人都表示反对,诸葛亮却还是坚持道:&ldo;可遣一偏师入蜀,有益州牧所部接应,粮草当不足为虑。事成则有同宗相助之谊,不成亦可回转荆州。&rdo;
其实他这话还没说透,但在座诸位,也大多猜到了几分。
刘琮这才意识到,诸葛亮此时提出这件事的用意。他是想要独当一面啊……
见刘琮蹙眉深思,贾诩转而对诸葛亮问道:&ldo;以孔明所见,当由何人领军为宜?所部人马,又当有多少合适?&rdo;
诸葛亮立即回答道:&ldo;无论赵、魏,抑或建忠将军皆可,亮不才,愿为之出谋划策。&rdo;
此言一出,徐庶等人颇为惊讶,而刘琮与贾诩对视一眼,都在思忖此事的可行性。
&ldo;未知将军意下如何?&rdo;诸葛亮认真地对刘琮问道。自投入刘琮麾下之后,诸葛亮便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军师之位是不用想的,除非贾诩哪天生病亡故,或者还有机会,而典军将军的职位,诸葛亮虽也有意,现在却是好友徐庶所领。至于其他,诸葛亮便看不上眼了,他自认有经天纬地之才,想要做的是管仲、乐毅那样的大事业。
就目前的战略而言,诸葛亮很难从攻略江东中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华的地方,大丈夫不能独挡一面,建功立业,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而前去益州相助刘璋平叛,则可以实现自己施展才华的夙愿,在诸葛亮看来,平叛只是由头而已,既然早晚都要解决益州,何不提前布局,以策应将来?
☆、第十一章欲择何人辅为将
诸葛亮的心思,刘琮和贾诩都猜出几分。然而此事是否可行,却要好好琢磨一番。
不可否认,这个提议还是很具有诱惑力的。众所周知,自荆州入蜀,关山阻隔,道路难行,虽有大江相连,逆流而上却很是艰难。若是能有一支偏师入蜀,对于将来策应大军攻取益州,其意义怎么估量都不为过。然而这个将来,又是多久?
攻取江东绝非一朝一夕可得,刘琮估计至少要用两到三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深入益州的偏师,能坚持下来吗?更何况偏师孤悬在外,又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对于统帅和军师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ldo;军师以为如何?&rdo;刘琮并没有急于回答诸葛亮的请求,而是对贾诩问道。
贾诩自刚才诸葛亮提出建议之后,便一直蹙眉思忖,此时闻听刘琮相询,便抬头说道:&ldo;或可一试。&rdo;
在与诸葛亮的接触中,贾诩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年轻人颇有才华,必不甘居于人下,早晚是要一飞冲天的。与其压抑其才,不若给他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眼下虽然以江东为主,但不妨遣偏师入蜀,且看诸葛亮能在益州开拓出怎样的局面。
他这么一说,刘琮也意识到,这未尝不是个机会,正如诸葛亮所言,不成亦可回转荆州嘛。关键若是能在益州坚持下去,等于插了把尖刀,只需时机一到,用力一插……
&ldo;此事孔明还需详细筹划,拿出个方略来,然后再议。&rdo;虽然已经有了决定,但刘琮并没有直接表示同意。毕竟事关重大,刘琮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诸葛亮见状,立即点头应诺。他此时心中颇有些激动,不过面上还是保持了一贯的从容。
至此议题便又回到了如何攻取江东之上。贾诩所言只是初步构想,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很多,必须详加考虑。比如水军东进,就要考虑在何处可能遭遇敌军,在何处可立水营屯守。而陆上黄忠所部,皆为轻骑,只有少量炮车营,这样的前锋如何攻城?哪些城是必须要攻克,哪些是可以先放置一旁无须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