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凤凰大视野碧血黄沙 > 第42章(第1页)

第42章(第1页)

张慎之远在马麒的宁海军时,就跟马麒的幕僚李乃棻过往甚密,因为他们都是陕西人,张慎之以极为谦恭和真诚的姿态拜他为教师。

在那时,凡是涉世较深的人,几乎都懂得&ldo;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rdo;的道理。

在马麒主政期间,为了生存发展,一方面不遗余力地结交上层封建军阀和各级官僚政客,千方百计求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懂得凡励精图治之君无不思贤若渴,凡昌明兴盛之时,无不是人才济济,他积极招揽当时有识之士,组成了一个数以十计的智囊团。

这个智囊团中的主要骨干人物首推黎丹、周希武、朱绣、李乃棻,以及黄文浚、朱炳、姚钧、张勤仲、李钟美等人。

张慎之很敬佩黎丹,他是湖南湘潭人,系清代云贵总督黎培敬之孙,副贡出身,先任甘肃西宁州知州。在马麒任西宁镇总兵时,当时甘肃政权多为湘军旧属所控制,马麒很重视与湖南人的关系。黎丹是湖南都督谭延闿的表弟,曾任过谭的秘书,马麒即聘黎丹为幕宾,后来黎丹任西宁道道尹。其间,每遇军政大事,马麒必求教于黎丹,黎丹便为其精心谋划,悉中要害,甚得马氏尊崇。冯玉祥势力冲决西北后,马麒处境危险,黎丹力主镇静,委曲求全,坐观时变,终使马麒化险为夷,渡过难关。

马麒病故后,黎丹拥戴马麟继任,制订&ldo;定青拓边政策&rdo;,黎丹不但处事稳重老练,而且是一位学者,他擅长诗词书法,早在一九二○年他就创立了&ldo;青海藏文研究社&rdo;,主持编纂《汉藏大辞典》,汉藏合璧《分解名义大集》等,致力于汉藏文化教育事业二十余年。

但是,张慎之与黎丹接近甚难,暗忖对达到所求目标亦无大益,便转拜他的同乡李乃棻为师。

李乃棻是军人出身,性格耿介,对马麒犯颜直谏,无所顾忌,由于他恃才傲物,得罪人很多,不受重用,但对马家上层人物特性洞察甚深。在他病重之时,张慎之厮守病榻,待之若父,恭聆教诲。李乃棻深为所动,便把自己一生为人处世之得失,谆谆教之。并把马步芳的特性写给张慎之,嘱其熟记而后焚毁。他对马步芳的评价是:

此人聪明绝伦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计划筹谋快如泉涌,处事果决,当机立断,往往切中,不拖延,尚快速,皆出其父其叔其兄之上。

知人善任,因人而异,量才录用,读书不多,但领悟力特强,古奥文句,皆能心知其意。文告书信每改动一字一句,宿儒亦为之惊叹。

生性险狠,赏无吝容,杀无亲疏,森冷严苛,悍将骄卒,莫不慑服。

信谗言,先入为主,不易改变其初衷,喜新厌旧,大胆使用新人,使之后来居上。

有才智,有胆魄,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其叔虽亲如手足,竟被取而代之,颇具无毒不丈夫之气质。有时,亦有扶弱抑强的侠义之风。

善运筹帷幄之中,而不敢驰骋疆场亲冒矢石。

独断专行,有时感情用事,喜时可以原囿部下大错,怒时亦可妄杀无辜。

长于清谈应对,诙谐生风,短于登台讲演。

好色成癖,威逼利诱皆可为之,虽无圣贤之洁,亦无伤大德。

能礼贤下士;延揽人才,为人慷慨,尚能听逆耳之言,故书&ldo;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do;挂于床左;书&ldo;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rdo;,挂于床右。

善笼络人心,殷勤接待各地区前来拜见的各族头面人物,飨以美食,馈以厚礼,甘言相慰。沽名钩誉者,非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之德也。

&ldo;居移气,养移体&rdo;,在其青云直上之后,亦不免得意忘形,不似以前礼贤下士矣。

然尊者有过,圣者有耻,盗亦有德,人心难测,变异多端,且其喜怒无常,予夺随意,望汝多自体察,所谓伴君如伴虎者也。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吾平生多受挫,乃性过刚不能忍耳,望汝谨记。

张慎之思之再三,把借马步芳之力发掘宝窟之设想‐‐那是一个危险的蓝图‐‐取消了。

此次被任命为河西参战部队的总参谋长,结交马元海以下的马家家族之精英机会必多,而且驰骋河西,在战乱之中,血流干,人死绝,城镇燃烧,房屋倾圮,率队挖掘,易找借口,易掩耳目,他仰目向天,内心自问:

&ldo;是不是天赐良机?&rdo;

张慎之刚刚在客厅的皮沙发上坐定,就听到马步芳的发问:

&ldo;张处长,&rdo;他竟然没有称他的新任职衔,是亲切?是习惯?还是表示总参谋长一职是临时性的呢?在坐者均无暇细考,只能留待以后琢磨。&ldo;共军绝非一般军队可比,不能视之等闲,元海求胜心切,无视一切艰险,虽有两军相逢勇者胜之语,然而,骄兵易败;我军虽然勇猛无比,同仇敌忾,却是缺乏正规训练,不讲战略战术,凡为将,必智为先、勇次之,你在中央军校成绩优良,今日有用武之地了……&rdo;

&ldo;感谢军长的重用,&rdo;张慎之诚惶诚恐地说,&ldo;我将竭诚尽力不负军长的厚望。&rdo;

&ldo;元海勇猛绝伦,轻视谋略,你去可以弥补他的不足。&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