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随楚王,除了正统的身份,也是看中宁成渊聪慧敏锐,于政事颇有见地,年纪轻轻便有未来明君之相。
但看了宁映寒的批复后,他忍不住感叹,这元康帝的孩子是怎么生的?都说“聪慧无双”,无双无双,结果他这就遇见了两个。
他起了惜才之心后,又难免担忧,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继承人,有一个足以维持大启稳定,现今有两个怕不是要龙虎相争啊。
他这边心情波澜起伏,自己臆测了不少。
宁映寒专心批复着折子,丝毫未注意到身后的幕僚,短短时间内百转千回的心思。
让幕僚更为担忧的事很快来临了。
惠盈帝在位时,南狄便小规模试探进攻,只是没有得到朝廷足够的重视。
元康帝整肃朝堂后,便着手重建边军,准备对付南狄。这一动向自然被南狄察觉,他们有了危机感,打算趁边军重建好之前,先打大启一个措手不及,抢一波钱粮,再图后续。
这一举动,让元康帝脾气也上来了,当场决定御驾亲征。
这在不明真相的人看来,也许是一时激愤下冲动做的决定。
但宁映寒知道,父皇不是会下这种冲动决定的人,他这般举动其实也算是不得已。
满朝武将,几乎都被惠盈帝的重文轻武、不断削减军饷等行为弄得心凉。当初边关调回来的将士们,要么身处闲职,要么干脆解甲归田。
元康帝此时御驾亲征的决定,也是做给他们看的,给他们看到帝王的决心,让他们愿意重新拿起兵甲,随帝王赴前线。
下了旨意后,元康帝又一一顾茅庐,请了几位赋闲在京的老将出马。这些人和南狄交战多年,就算出于身体原因已上不得战场,也有丰富的经验在。
看到元康帝的态度,渐渐有一些将军主动请缨出战。
当初看到惠盈帝毁了针对南狄的防御时他们有多痛心,此时他们就燃起了多大希望。在边关多年,曾亲眼见到过南狄人如何屠戮大启百姓,心下自然难平。之前他们无力改变惠盈帝的想法,但如今机会摆在眼前,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拼上一拼。
不过,让楚王府幕僚担忧的,倒不是边关战事。
而是元康帝在临行前,下旨命楚王宁成渊与安国公主宁映寒一同监国。
第96章
皇帝的旨意一出,朝野一片震惊,纷纷感叹元康帝对宁映寒这个女儿果然不一般。
不少朝臣站出来反对,古往今来,纵观几朝历史,哪有让女子监国的道理?
楚王府的幕僚更是流下忧伤的泪水,陛下您这操作,是生怕二人不阋墙吗?
宁成渊的游历计划,持续了不到半个月,就被元康帝一道圣旨召了回来,整个人都仄仄的没什么精神。
此时看到幕僚沉痛的表情,奇道:“想不到本王不能游历天下,于先生竟比本王还要痛心。”
幕僚内心默默翻了个白眼,暂时不想理他,但又不得不委婉提醒他,与安国公主分奏折时,记得挑重要的那些。
百官的奏折,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统一呈到皇帝面前,没有哪个皇帝有这样的精力。因此,奏折呈上来,会先送到文书房,由几位学士先大致浏览一遍,分个经重缓急。重要的、急需处理的,比如军情、灾情之类,这些肯定是要放在最上面的;其他奏折由他们商量过依次排序;至于某些鸡毛蒜皮比如臣子们打嘴仗让陛下评理的,统一扔在最下面,陛下想看就当个调剂,不想看就直接扔在一边。
文书房的人大概永远想不通,为什么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些臣子还要上个奏折呈报陛下。
元康帝出征前,交待奏折皆由楚王和安国公主二人批奏。
此时幕僚的意思,就是让宁成渊抢先,去文书房取奏折时,挑那些摆在最上面的。那些是正事,处理好了,会让陛下和朝臣们高看一眼。
而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得再精妙,也不会有人在意。
但他的谋算被宁映寒无情打破了。
文书房里,安国公主指着两叠奏折:“一人一半,谁也不许偷懒。”
宁成渊一边不着调地感叹着“妹大不由哥”,一边随手选了一叠奏折,抱起后扬长而去。
文书房的人大多是惠盈帝当政就在的,经历过当初惠盈帝的太子和二皇子偶尔处理政务时的拉锯战,心有余悸。此时,便每日战战兢兢地对着楚王及安国公主。
过了几日,惊讶地发现这两人完全没有相争的意思,既不争抢也不推诿,且二人都能力卓绝,行事干脆,更没有什么要把对方比下去的心思,遇到难题时还会互相商议,共同下决定。对几位学士也很是尊重。
比起惠盈帝的两个儿子互相扯皮的样子,简直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了。
甚至预计中,若遇到两人难以抉择的难题,就派人将奏折快马加鞭送去给元康帝的情况,也并未出现。
文书房的人私下感叹,有子女如此,也难怪元康帝敢御驾亲征,说走就走,毫不犹豫。因为这两个人,完全可以稳定朝堂,□□后方。
随着和安国公主的相处时日渐多,文书房几位学士也渐渐消去了对于女子入朝的反感之情。
在他们看来,安国公主除了比较爱享受,在文书房处理政事时还要各色点心零食不断,其他也没什么缺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