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路之作为洛阳令尹,是洛都名义上的行政长官,鸣鼓摘花这样盛大的节日,自然是由他来主持。今儿个韩路之这一身的打扮,倒也十分的贴合鸣鼓摘花。
在鼓声结束之后,满场一片寂静无声,都是转眼看向了韩路之,韩路之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丝毫也不紧张,而是向着四周拱手抱拳道:“恰逢端午佳节,按照洛都的惯例,今日便是鸣鼓摘花之时。想必大家都等的急了,本官便不拖沓了,现在就先请上今年的评定之人,三位大儒!”
韩路之此话一出,先是一阵寂静,然后就是一片声浪响起,众人显然都是无比的激动和期待。让萧莫很是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场地,韩路之的声音居然四处都可以清楚听到,萧莫也不得不有些佩服韩路之的本事了。
随着韩路之的话语落下,在呼和声与叫彩声中,三道身影依次走向了高台正中的圆柱形台面上,这三人的身后,却还跟着一人,只不过这人明显地位要比走在前面的三人低,其步伐落后于三人不止一步之远。
这么一来,所有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了,那前面三人定是那评定的三大儒了。至于那跟在后面的是谁,人们虽然好奇,但也并不是多么的关注,大多数人的眼神,还是落在了那三位大儒的身上。
这三位大儒坐在了那正中的三张座榻之声,而跟在后面的那一人则是坐在了下首左侧边那张稍小的座榻之上。
萧莫此时的目光也是立马看向了正中圆台上的三人,对于这评定的大儒,萧莫的心里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三人各自的身份。
此时高台上的四人也都是身着这家常便服,其中坐在正中的三位,神态自如,面带微笑。而坐在左侧下首位置的那位,此时则是显得稍微有些拘谨,不似那三位大儒一样面色淡然。
萧莫清楚的知道,在这崇尚风雅的年头,能被世人评为大儒的,无一不是文采斐然,德行高尚的饱学之士。
在五胡乱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一度陷入了最低谷的时期,东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仕子风流,在那之后更是彻底消失不见。很多当时的贵族世家为了避难更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以南。
所以自那往后直至萧莫身处的大隋初年,都没有出什么特别著名的风流人物。而在大隋初建的这会儿,大隋内部更是缺少得力的人才,不然杨坚也不会颁布举贤良的政令,大隋也不会在之后出现科举制这一划时代的制度。
所有这些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这年头的大儒二字往往又会与身居高位挂钩,所以这圆台之上的三位大儒,身份地位定然是不会低的。
而随着三位大儒坐下,这鸣鼓摘花也算是拉开了序幕。
第一百一十九章三大儒【求收藏推荐】
萧莫想到了这些后,才是仔细的打量起了圆台正中的这三人。
三人的居中者,是一个面色和蔼的中年男人,此人面容普通,并无什么特色,身着一身普通长袍,就这么一眼看去,似乎此人只不过是个普通的邻里大叔,让人感觉很是和蔼可亲。
当然萧莫可不会被这样的表像给迷惑了,既然此人能坐在正中这个位置,按照规矩,想来此人身份地位定然是三位大儒中最高的。
那居左者,是一个年近甲子的老者,这位老者长须飘飘,微闭双目,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其神态表情很是有些傲然不羁的样子。
而那居右者,在萧莫看来却是为最独特的一位。论年纪,此人不过是而立之年的样子。身着一身白袍,几缕长须飘飘,眉目俊朗,气质儒雅。一眼看上去并不像是饱学的大儒,倒像是一位翩翩书生,若是说其是一位代表才子,也不为过。
萧莫这一番观察,也实在没有在这三位大儒身上,看出些什么具体的细节。
倒是那位坐在左侧下首的,年岁也不大,看上去和那白袍书生差不多。不过这位的神态坐姿相比较那三位大儒来说就要端正拘谨的多了。
这下首的两个位置,据萧莫刚刚的了解,右侧那个按照惯例应该是洛阳令尹的位置,而左侧这个是不定的。
有的年头,左侧这位置上坐的可能是一位乐理大家,有的年头又可能是一位舞曲大家,但不管怎么变,都是和音乐舞蹈有关。这也是针对鸣鼓摘花正比前的各家献艺,设定的一种专业点评。
此时四人就坐,在场的绝大部分人是不识得这四位的,只是好奇的等待着韩路之的介绍。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几人是认识这三大儒中其中某位的。那看台上的洛都权贵中,就有好几位老者,对着圆台上坐在正中间的那位抱拳示意。而那鸣凤阁楼船上的神秘英俊男子,也是对着那圆台上的白袍书生施了一个学生之礼。
看着众人翘首以盼,韩路之自然是要尽快介绍这几位大儒评委。
只见韩路之吸了口气,然后提声道:“今日有幸请得鸣鼓摘花评定大儒,三人以当朝郧国公为首,散骑侍郎卢子行为辅。”
说到这两人的时候,中间的中年男子,和居左的老者分别先后起身,向着四周抱拳示意了一下,然后就见人群中则是爆发出了阵阵呼声。
接着又听韩路之道:“今日的鸣鼓摘花还有一位很特别的大儒,那就是来自南陈国子监的国子助教陆德明先生。而今日评定歌舞献艺的,则是宫廷乐师万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