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援助将使局势改观。法国共产党人被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一方面要忠
于祖国,另方面又要忠于俄国大妈。他们的美国同行尤其混乱。开始,《工
人日报》对苏德条约置之不理,似乎要等莫斯科的指示。后来,美共领导人
白劳德宣称,条约削弱了希特勒。极左的&ldo;进步人士&rdo;不问情由便乖乖地接
受了党的一条新的路线:与希特勒签订条约后,俄国便可为最终反对法西斯
主义的战斗作好准备。
罗斯福总统的反应是给希特勒发出另一封道义电报,敦促希特勒&ldo;在
合乎情理的、规定的期间内,勿再采取积极的敌对行动&rdo;,但与他以前做的
一样,把这封电报束之高阁,忘得一干二净。
在莫斯科,斯大林在自我庆贺。因为他坚信在政治现实面前英国人将
会妥协,他更认为,已答应给他的势力范围,用不着流血,靠谈判便可到手。
希特勒的其它盟友可没有如此乐观。意大利人一方面承认希特勒&ldo;这一招打
得漂亮&rdo;,另方面却又深感不安;而日本人则害怕这一联盟会鼓励斯大林向
满州施加压力。日本平沼首相‐‐为了取得与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议的一致
意见,他的内阁业已开了70多次会议,但仍徒劳‐‐觉得难堪,且为之搞
得目瞪口呆。他竟宣布,&ldo;由于近来欧洲局势离奇复杂,本内阁即日起辞职&rdo;。
一般说来,德国公众是高兴的,也觉得松了一口气:多亏了元首,受
包围的威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恐惧,一下子奇迹般地烟消云散了。觉得
咽不下这项条约去的是元首的那些最坚强的老追随者。但是,他们中大多数
人也很快说服了自己:领袖对自己之所为了如指掌。
希特勒飞赴柏林,亲身去迎接回来的英雄里宾特洛甫。当晚,他躲在
总理府,听取外长汇报。里宾特洛甫口若悬河,大讲特讲克里姆林宫的主子
们的事,使希特勒觉得&ldo;自己有如置身于党的老同志中间&rdo;。还有,冬宫里
悬挂着的沙皇尼古拉的那幅像也使里宾特洛甫相信,共产党自己也尊敬一位
曾为人民办事的沙皇。这些,希特勒虽然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更使他入迷的
还是霍夫曼拍的那些照片。看来,希特勒曾交待霍夫曼去拍苏联领导人斯大
林的近照,因为他想看看斯大林的耳垂&ldo;是往里长的犹太人的耳垂呢,还是
分开的雅利安人的耳垂&rdo;。有张侧面像是最有说服力的:他的新战友‐‐据
耳垂测试‐‐并不是个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