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难得的是,由于白居易的考试答案极其规范,后来成为吏部考试的标准,这就是白居易自己所说的:&ldo;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rdo;(《与元九书》)唐代士子经过礼部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然后通过吏部的考查,得到官职。吏部主要考查的身(长相风度)、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文,其中判最为重要。白居易的判文在唐代最负盛名,他的好朋友元稹自豪地说,自从白居易制科考试等第后,他所写的那些《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与百道判文,就在首都流传开来,成为举子们学习与模范的范文。
今天成为文学家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爱好文学、会讲故事的奶奶或母亲。白居易在考场上顺风顺水,具有超强的考试能力,也可能与他有个会考试的爷爷有关。他的祖父白锽,十七岁就明经及第了,算得上少年得志。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这样看来,白居易应该是书香家庭出身。不过,在给祖父写传记时,白居易说白锽善于写文章,尤其善于写五言诗,那当是作为孙子对祖父的尊敬,不能看成一个大文豪的评语,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白锽有什么好诗歌可以炫耀一下,白锽与他的孙子比起来,顶多是一位虔诚的文学爱好者。他的外祖父,那位当过鄜城令的陈润,诗歌造诣还算深厚,《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八首诗。不过,清代文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谈起陈润最得意的《宿北乐馆》诗时,忍不住拿它与孟浩然的《归鹿门》比较了一下,最后认定二者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六、七个月大小就能识字,应该算是神童吧。古往今来,中国的神童都不匮乏,不过长大后往往泯然于众人,所以有人总结出人生三大不幸,第一不幸就是少年得志。当年陈韪见到十岁的孔融,不以为然地说:&ldo;小时了了(聪明之意),大未必佳。&rdo;陈韪这话说得有点酸,妒忌的味道太浓,自然不讨人喜欢。所以孔融当即嘲弄他,说他小时候肯定十分聪明,言下之意是现如今不怎么样,有点傻傻的。不过,&ldo;小时了了,大未必佳&rdo;,却是事实。很多人小时候过于聪颖,远远超过众人,便以为天下之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以为功成名就会手到擒来,后来稍有挫折,或一不如意,就愤激,就颓废,最后是一无所成。白居易能在考场上脱颖而出,除了天分好、遗传好,更在于他的勤奋,在于他后天孜孜纥纥地学习,即他自己所说的&ldo;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rdo;,意思是白天作赋,晚上写字,还不时作诗,整天不间断地学习,后来舌头长疮,手肘都磨出了厚茧。在人们印象中,唐宋才子似乎都是在挥洒才气,天分很高,用不着刻苦学习,整天悠悠然,飘飘然,诗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生活很轻松愉快。看看白居易,我们才知道他们考试的压力也很大,学习也很累,比起今天,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五、白居易(2)
天资好,又勤奋,但白居易仍然直到二十九岁才进士及第。为什么这么晚才参加考试呢?白居易说是因为家里太穷了。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县,那里有他美好的童年回忆。五十六岁那年,白居易回洛阳时途经到新郑,写了一首《宿荥阳》: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去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惟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正如诗中所言,白居易是十二岁时离开荥阳的。当时藩镇混战,越来越激烈,新郑也战火弥漫,时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的白居易就开始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寄居在越中,过着&ldo;数行乡泪一封书&rdo;的生活。十五、六岁前后,他写了不少诗,大多是抒发他的乡愁的。此外,著名的诗句&ldo;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do;,也是在这一时期所写。历来盛传白居易去长安拜访前辈诗人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先是笑眯眯着说:&ldo;长安米贵,居恐不易。&rdo;等到看见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马上改口道:有才如此,在长安住下来并非难事。虽然这个故事大家都很喜欢,但这个时期的白居易还没有机会到首都去旅游,故事显然是子虚乌有。后来又有人说,顾况当时不在长安,是犯了错误被撵到江南,然后白居易瞅了个机会去拜访他,此说也只能聊备一笑。
年轻的白居易才气是有的,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还写过《王昭君二首》,这让后世的老夫子欣喜若狂,说他小小年纪就有忠国爱国的赤诚之心。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六朝至隋唐的文人们大多对王昭君很同情,一个弱女子嫁到北方苦寒之地,整天是沙尘暴,风俗习惯都不同,老死在异乡,想想都让人一掬同情之泪。但年轻气盛的白居易却说,王昭君到了塞外,天天惦记的是皇宫的那位从来不搭理她的天子,担心的是她自己容颜的憔悴。未经人事的少年,想象力是丰富的,对人心的体察不免幼稚,所谓&ldo;语浅意深,语近意远&rdo;等,不免有吹捧的嫌疑。后来有人称赞白居易早熟,说他十五岁就写出了像老杜那样风格的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