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战争指导课 > 第105章(第1页)

第105章(第1页)

这是内线,而不是第一防线。它是苏俄帝国的阿溪里斯脚跟。在苏联境内,不仅有一半居民不是俄罗斯人,而且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具有民族主义思想;他们都反对莫斯科人的统治。据估计,在铁幕之后的人民当中,同情共产党政权的还不到百分之五。正如我们所见,在俄国帝国内,无论是在沙皇时代还是在共产党时代,一旦发生危机,少数民族就要起来造反;而且在铁幕后面的那些国家,只要压迫一减轻,动乱或起义就随之而至。我们不应忘记,在1956年的匈牙利叛乱中,支持叛乱者的还有那些从俄国军队中逃跑出来的非匈牙利人。

所以,在冷战中,苏俄帝国的心理重心,应该是到苏联境内和铁幕之后人民的心中去寻找。此外,还应该记住,这个心理&ldo;弹&rdo;,也象氢弹一样具有伟大的威慑力量,它使苏联不敢贸然采取实际的战争行动。俄国的弱点是我们的优点,而他们的优点是我们的无知。没有哪一个人会比赫鲁晓夫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冷战政策又是什么呢?

他已不再坚持列宁的旧观念,即不再认为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之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了,而是要用经济攻势来取代军事攻势。1956年2月举行了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主要的发言人都强调了这种战术上的变化。他们一致认为,当苏联的经济与&ldo;人民民主国家&rdo;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不能与它并驾齐驱的。所以,就不再需要依赖战争作为政治的主要工具。正如赫鲁晓夫所说:&ldo;武装干涉&rdo;是不必要的,因为共产党胜利的必然性是以一种比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性优势的社会主义生产程序为基础的。米高扬也说过:在未来的战争中不可能有胜利,因此,战争也就不能给苏联带来利益,而&ldo;共产党的建设成功&rdo;和&ldo;提高生活水平的奋斗&rdo;,都是与把人力和物力用于战争目的的政治有直接矛盾的。总之,共存政策现在已经正式宣布为苏联外交关系中的中心原则。这一原则与国内的需要、目前的世界局势,以及对资本主义的长期斗争,都是完全符合的。[作者注:杰弗里&iddot;巴勒克拉夫和雷切尔&iddot;f&iddot;沃尔:《1955-1956年国际事务调查报告》,(196o年版),第226页。]

所以,赫鲁晓夫和他的同僚们认为,资本主义会因为它本身的无能而必然地走向没落,这样,比较有利的方式就是困守对方,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来迫使对方投降,而不用军事力量去硬拼。用布洛克的话来讲,就是&ldo;军人的地位在下降,经济学家的地位在上升。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人类已经进步到这样一个阶段,战争不再可能成为上诉法庭。&rdo;[作者注:参见本书第7章第3节。]

四、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8年11月,赫鲁晓夫以这一政策为基础,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拟定了一个1959‐1965年的七年计划。他说,这是完成苏联任务的一个决定性步骤‐‐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在按人口平均的生产量上,赶上和超过最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作者注:见《苏维埃的七年计划》。]1959年1月召开的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这项计划;1960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也认可了这项计划。在党的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谈到,下一个七年将是具有决定性的,到1965年,苏联所有的工业产量,用人口平均的标准来比较,将要超过英国和西德,到1970年,或许还早一些,有可能超过美国[作者注:这一说法是假定西方生产一直维持在1958年的水平之上。]。

也是一个战争宣言。在这个战争中,经济攻势将成为苏联政策中一个积极的工具,而且,在全面核战争的威胁所造成的恐怖掩护下,军队的地位让给了工厂,武器的地位让给了货物,市场也将成为未来的战场。战争,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它又回到了那种不流血的专制帝王时代。这种战争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经济破产,而不是要毁灭它的军队。如果读者回过头来,重读一下本书的第五章,回味一下安德鲁&iddot;尤尔在1835年就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各国工业对于争夺海外市场所讲的一段话(他把这个称之为&ldo;新的交战法&rdo;),那么,你就能对苏联企图进行的战争,有一些新的概念。

自从1939年以来,苏联的工业一直在迅猛发展。近年来,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差不多是美国的两倍。据估计,1950年的产量,已达到了美国的百分之四十五。大体说来,这与工业革命的前期英国生产力迅速增长的原因基本相同。这就是说,把利润再次投放到资本性的装备之中,而不是分配给劳动者。在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英国工人的贫穷是工厂主之间相互竞争的偶然结果。[作者注:参见本书第5章第2节。]而今天的苏联,这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的,也许可以把它称为&ldo;有组织的贫穷&rdo;。所以,消费物资是受限制的,因为它们只有有限的市场。不过,在下一节里,我们将会看到,这种有组织的贫穷,本是早期资本主义工业争夺的灾难,但它并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

苏联的生产力虽然是在快速增长,但是,除非中国加速工业化,否则,西方经济集团的地位是不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的。即使中国加速了工业化,它也许会独自形成一个亚洲经济集团,而与苏联分开。如果把中国问题撇在一边,那么可以看出,西方的主要危险并不是苏联的竞争,而是它本身缺乏经济上的结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