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四师和第二师三团去朝鲜做什么,将在后文中提及。
第四师虽然作为第一个新组建的师团,但是同样的,第一师,第三师,都在抽调部分副职准备新组建师团,只是因为现在东北军中的武器还没有能够大批量的生产,而且还目前还没有得到外国的支持。所以,也只能说做些前期的筹备工作。做好新兵的训练,等武器到了,这些新师团就可以马上成军,到那时候,东北军的军力才可以说勉强面对四处的威胁。
但是目前,组建第四师已经是东北军政府的能力极限了。当然,这个极限只是说的是主力部队,而不是说骑兵还有地方守备队。
由于骑兵相对主力部队来说,可是简单的多,钱粮虽然紧缺,但是在一切为了军队的前提下,同时也为了缓解主力部队的压力,原本只打算组建一个师的骑兵,变成了两个师。但是骑兵需要的训练周期也不慢,所以也都是那先前的骑兵师分解,混合新兵,组建新的骑兵师。
第二卷展翅第三十二章又一发匪乎!
骑兵师的扩建基本相对与主力部队要简单的多,加上现在的东北军面临的压力太大,所以骑兵师在一扩建之后,并没有说经过集中的训练,而是直接奔向前线,陈冬生的想法是让这些骑兵们通过战斗而成长。
由于第三骑兵师是在第一骑兵师的基础上组建的,所以第三骑兵师现在也和第一骑兵师一起,在锦州--新民一线配合第一师主力构筑东北军对清军的防御。
锦州--新民一线此时驻扎了大量的东北军,但是同样的,东北军对面的清军人数也在一天比一天多,来的不但有大量的清军绿营,还有部分的淮军。
但是目前为止,来的淮军并不是很多。
在之前的那场盛京大战中,那一万多的淮军已经是淮军在直隶地区的所有机动力量了,要想纠集大量的淮军主力,就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遣淮军。
但是在目前的落后交通情况下,军队的调遣绝对不是说说就可以简单完成的,不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而现在,李鸿章就在为金钱而烦恼。
当李鸿章得知了那一万淮军惨败后的消息后,已经是花甲之年的他气急之下,一口血就喷了出来,口里大呼:怀仁害我!
而后,气急之余的李鸿章见到了独身从东北逃回来的杜怀仁的时候,二话不说,就把他这个昔日的心腹手下革职,投入大牢。
好不容易才从这打击之下缓了过来,就开始发挥了他作为晚清重臣的角色,一边请示京城方面一方面开始了调兵遣将。一道道的手令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指示就已经发了下去。
而京城中,当礼亲王世泽用颤抖着的手拿着李鸿章发来的急电去求见慈禧的时候,礼亲王已经是满头大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果然,当慈禧看到世泽拿来的电报后,脸色立刻变得苍白,嘴唇轻轻诺动,就是说不出话来,而那张原本就被皱纹爬满了的脸此时看上去竟然有些恐怖。让世泽看了一眼后,几连忙低下头,不敢在看。
&ldo;难道李中堂的那一万多淮军就这么没了。&rdo;在世泽等了许久之后,慈禧才冒出这么一举话。
&ldo;老佛爷,这是李大人发来的电报,想来是假不了。&rdo;说实话,现在的世泽也郁闷的很,当初决定让李鸿章的淮军去打,就是看重了淮军的实力,想着收拾掉叛军后,在把一万多的淮军控制在朝廷的手里。而现在事情发展的完全不是自己这些人想想的那么回事。
那一万淮军不但没有把叛军收拾掉,反倒把自己也葬送掉了,连带那十多万的东北绿营也一起完蛋。现在的东北叛军已经占据了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满洲的龙兴之地就这么别人家占了,这对于任何一个满族人来说,都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现在不但朝廷想要掌控那一万淮军的愿望落空,恐怕还要大规模的调兵前往东北了。
在上面坐着的慈禧听的世泽这样说,半天才冒出一句来:&ldo;世泽啊!难道又要闹一次法匪吗?&rdo;
听的这话的世泽心中一震,的确,现在的东北军已经势大,占据了东北军,消灭了那一万的淮军,可以说已经成势了。但是一想到发匪一词,自己就免不了震惊,的确,发匪之乱曾经带给了朝廷的无比的麻烦,而且还差点给人家给灭了,要不是有曾公和李鸿章等人维持着,这大清说不定已经是没有了。
想到大清灭亡,世泽就不敢想下去了,他也在自己心底暗暗的问自己,难道这又是一次的发匪之乱吗?
&ldo;老佛爷,放心,我们还有数百万的雄师,那东北的跳梁小丑相比活不了多长时间的。&rdo;世泽压下担心,沉稳的说道。
&ldo;恩,看来是哀家担心了,这事就你们军纪里看着办,还有给李中堂个信,让他尽快调集淮军北上。这次的东北叛军,就让他主持吧!&rdo;慈禧说了一声后,就也没有了言语。
当李鸿章接到朝廷让他主持剿匪事宜,责令尽快调集大军北上的时候,李鸿章心里就暗笑:这个时候,整个大清,除了我李鸿章还有谁能担当如此大任。
事实上也是如此,朝廷中为了控制汉人大臣的势力,对于得势后的李鸿章可以说是打压在打压,而且为了平衡实力,同时让张之洞,左宗棠的势力做大,已达到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不管是谁都知道,这些只是无用之功而已,李鸿章手中握有数十万的淮军将士,还有即将成军的北洋水师。可以说北洋的实力,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作为一个成熟的利益集团,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集团中的利益,其次才考虑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