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确实明白了个人能力有限、群众才是英雄的道理,所以贞观天子很有些不怕人说话、只怕人不说话的急切、迫切与热切。
贞观五年(631)他说:&ldo;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必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rdo;
贞观六年(632)又道:&ldo;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rdo;
这段话是和魏徵说的。魏徵对曰:&ldo;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lso;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rso;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rdo;
魏徵此人值得多说两句。被用来作为本节标题的那八个字最早就是出自魏徵之口,时间也早在贞观二年(628)正月。
那一次贞观天子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叫明君、暗君?
魏徵的回答就是那八个字:&ldo;兼听则明,偏信则暗。&rdo;
一直到现在,魏徵作为一个着名的正直敢言的忠谏之臣的名声依然颇为响亮。和他同样有名甚至比他还要有名的,还有一个大明王朝的海瑞海刚峰。
由于充当了所谓的&ldo;文化大革命&rdo;的导火索,海瑞罢官、海瑞骂皇帝在当代中国曾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与此有关的许多人最后都死于非命;而当年准备好棺材开骂、当即就被皇帝打入死牢的海瑞后来却复职升官,最后安享天年寿终正寝。
他的一夜成名和最后的结局都与皇帝有摆脱不了的干系。
同样的,魏徵的名垂青史也与贞观天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他成全了贞观天子李世民。
贞观天子李世民也成全了他。
君臣相处的十七年里,魏徵始终以直谏着称,而李世民尽管有过牢骚、有过不快,有过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的念头,但总算还是有始有终相得益彰。
我们曾经有过一段相当漫长的皇权就是一切、皇权高于一切的时代。在那个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据说是天子象征的张牙舞爪的龙成了整个国家的图腾性标志。皇帝穿龙袍、坐龙椅,生气也叫龙颜大怒。据说,龙喉下&ldo;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rdo;。贞观时代,敢犯龙鳞的何止一个魏徵?总不能说那时的人都疯了,都敢拿脑袋不当脑袋吧?还是魏徵自己把话说破了:&ldo;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rdo;
魏徵因病于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去世,贞观天子致了一篇不是悼词的悼词:&ldo;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rdo;
为了号召向直言无隐、积极进谏的魏徵学习,贞观天子还作了一首诗‐‐
劲条逢霜摧美质,
台星失位夭良臣。
惟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笔者过去、现在不是保皇派,将来也不会是保皇派,之所以对贞观天子情有独钟,实在是因为太明白太明白身为皇帝的李世民的难能可贵了。别看所有人都有两只耳朵,理应正反皆听,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并不容易,而且是官越大越不容易。对皇帝来说,那两只耳朵差不多就是专门用来听山呼海啸的万岁之声的。
谁能真正说得清,&ldo;万岁万岁万万岁&rdo;我们已经喊了多少年了?
声嘶力竭地喊了无数遍&ldo;万寿无疆&rdo;之后才仅仅过了三十多年,我们就集体噤声、集体失忆,好像在当代中国真的压根就没有过那种说起来欣欣向荣、实际上每况愈下的荒唐加荒诞的岁月。如此健忘,谁敢保证一旦气候适合,&ldo;万岁&rdo;之声不会卷土重来再次甚嚣尘上?
正是因为经历过那样不堪回首的岁月,深感于在秦始皇的故乡移植马克思主义的艰辛艰巨,当代诗人北岛曾经百感交集地写下过这样锥心刺血的诗句‐‐
万岁我他妈的只喊了一声胡子就长出来了
我的胡子也早就长出来了,而且渐渐花白,一天不刮就面目狰狞看无可看。
文成公主及其他
应当承认,关于贞观天子的这一专章好像没有专写大业天子的上一章那么好看、那么热闹,也没有那么有趣。原因就在于两位传主的执政风格大相径庭‐‐
贞观天子登基后总是不忘抚民以静,要让百姓休养生息,表现在治国指导方略上,也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然是大病初愈之人,当然需要能躺不坐、能坐不站、能站不走、能走不跑。
而大业天子则完全相反,干什么都是大场面、大声势,从来都是越大越要大,越大越不怕大。因为他是皇帝,整个国家天下都是他的,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不会有人来跟他计较行政成本,人力成本就更是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了。